侯氏黑散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出處[編輯]

《金匱要略》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第2條:「寸口脈浮而緊,緊則為寒,浮則為虛,寒虛相搏,邪在皮膚。 浮者血虛,絡脈空虛,賊邪不瀉,或左或右;邪氣反緩,正氣即急,正氣引邪,僻不遂。 邪在於絡,肌膚不仁;邪在於經,即重不勝; 邪入於腑,即不識人;邪入於臟,舌即難言,口吐涎。」下之附方。

組成[編輯]

菊花(四十分)白朮(十分)細辛(三分)茯苓(三分)牡蠣(三分) 桔梗(八分)防風(十分)人參(三分)礬石(三分)黃芩(五分) 當歸(三分)乾薑(三分)川芎(三分)桂枝(三分)

上十四味,杵為散,酒服方寸匕,日一服。初服二十日,溫酒調服,禁一切魚肉大蒜,常宜冷食,六十日止。 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,熱食即下矣,冷食自能助藥力。

加減[編輯]

《外台秘要》引《古今錄驗》:無桔梗,有鐘乳輿石,後方細注張仲景此方。

衍化:人參再造丸活絡丹

主治[編輯]

《金匱要略》:治大風,四肢煩重,心中惡寒不足者。

《外台秘要》:治風癲。

《金匱要略校注》今 何任:治中風後期,無明顯熱象之證。

醫案[編輯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