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黃蟅蟲丸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出處[編輯]

《金匱要略》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第18條:「五勞虛極,羸瘦腹滿,不能飲食。食傷、憂傷、飲傷、房室傷、飢傷、勞傷、經絡榮衛氣傷, 內有乾血,肌膚甲錯,兩目黯黑,緩中補虛,大黃蟅蟲丸主之。」

組成[編輯]

大黃(十分,蒸) 黃芩(二兩) 甘草(三兩) 桃仁(一升) 杏仁(一升) 芍藥(四兩) 乾地黃(十兩) 乾漆(一兩) 虻虫(一升) 水蛭(百枚) 蠐螬(一升)蟅蟲(半升)

上十二味,末之,煉蜜和丸小豆大,酒飲服五丸,日三服。

加減[編輯]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倪朱謨《本草匯言》曰:「仲景方,治五勞虛極羸瘦,腹滿不能飲食,內有乾血,肌膚甲錯者,乾漆,大黃各一兩,蟅蟲十個,酒煮半日,搗膏為丸,黍米大,每服十丸,白湯送下。此比《金匱》大黃蟅蟲丸藥味寡而功力專,雖似後人截酌,簡捷有效。

主治[編輯]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治婦人經行不利,漸為心腹脹滿,煩熱,咳嗽,面色煤黃,肌膚乾皮細起,狀如麩皮,目中懸暗,或赤澀羞明怕日者。

治小兒疳眼生雲翳,瞼爛羞明,不能視物,並治雀目。

醫案[編輯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