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蘇散
組成[編輯]
《溫病條辨‧上焦篇》蘇葉 半夏 茯苓 前胡 苦桔梗 枳殼 甘草 生薑 大棗(去核) 橘皮 杏仁
主治[編輯]
《溫病條辨‧上焦篇‧補秋燥勝氣論‧二》:「燥傷本臟,頭微痛,惡寒,咳嗽稀痰,鼻塞,嗌塞,脈弦,無汗,杏蘇散主之。」
加減[編輯]
《溫病條辨‧上焦篇》無脈,脈弦甚或緊者,加羌活,微透汗。
汗後咳不止,去蘇葉,羌活,加蘇梗。
兼泄瀉腹滿者,加蒼朮,厚朴。
頭痛兼眉棱骨痛者,加白芷。
熱甚加黃芩,泄瀉腹滿者不用。
方論[編輯]
《溫病條辨‧上焦篇》此苦溫甘辛法也。外感燥涼,故以蘇葉,前胡辛溫之輕者達表。無汗脈緊,故加羌活辛溫之重者,微發其汗。
甘桔從上開,枳杏前芩從下降,則嗌塞鼻塞宣通而咳可止。
橘半茯苓,逐飲而補肺胃之陽。以白芷易原方之白朮者,白朮,中焦脾藥也。
白芷,肺胃本經之藥也,且能溫肌肉而達皮毛。
薑棗為調和營衛之用。
若表涼退而裏邪未除,咳不止者,則去走表之蘇葉,加降裏之蘇梗。
泄瀉腹滿,金氣太實之裏證也,故去黃芩之苦寒,加朮朴之苦辛溫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