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物白散

從 醫事通鑒
(已重新導向自 桔梗白散)
跳到: 導覽搜尋

名稱[編輯]

白散,三物小白散,《外台》桔梗白散

出處[編輯]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41條:「病在陽,應以汗解之,反以冷水潠之,若灌之,其熱被劫,不得去,彌更益煩,肉上粟起,意欲飲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;若不差者,與五苓散。」下記載,疑錯簡。

《金匱要略》引《外台》。

組成[編輯]

《傷寒論》

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,去皮心,熬黑,研如脂 貝母三分

右三味,為散,內巴豆更於臼中杵之,以白飲和服。強人半錢匕,羸者減之。病在膈上必吐,在膈下必利。不利,進熱粥一杯;利過不止,進冷粥一杯

《金匱要略》引《外台》

桔梗 貝母(各三分) 巴豆(一分,去皮,熬研如脂)

上三味,為散,強人飲服半錢匕,羸者減之。病在膈上者,吐膿血;膈下者瀉出;若下多不止,飲冷水一杯則定。

加減[編輯]

主治[編輯]

《外台》

治咳而胸滿,振寒,脈數,咽乾不渴,時出濁唾腥臭,久久吐膿如米粥者,為肺癰。

《方極》

治毒在胸中,而吐濁臭膿者。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此方不特治肺癰,所謂幽癰,胃脘癰,及胸膈中有頑痰,作胸背攣痛者。咳家膠痰纏繞,咽喉不利,氣息有臭氣者,皆有效。

卒中風,馬脾風,痰潮息迫,牙關緊閉,藥汗不入者,取一字吹鼻中,吐痰涎,咽喉立通。

肺癰用此方,當在其咳逆喘急,胸中隱痛,黃痰息臭之時,斷然投之,以掃蕩鬱毒,斷除根柢。

醫案[編輯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