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苓散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71條:「太陽病,發汗後,大汗出,胃中乾,煩躁不得眠,欲得飲水者,少少與飲之,令胃氣和則愈。若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72條:「發汗已,脈浮數,煩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73條:「傷寒汗出而渴者,五苓散主之;不渴者,茯苓甘草湯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74條:「中風發熱,六七日不解而煩,有表裏證,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41條:「病在陽,應以汗解之,反以冷水潠之,若灌之,其熱被劫,不得去,彌更益煩,肉上粟起,意欲飲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;若不差者,與五苓散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56條:「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與瀉心湯,痞不解,其人渴而口燥,煩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44條:「太陽病,寸緩、關浮、尺弱,其人發熱汗出,復惡寒,不嘔,但心下痞者,此以醫下之也。如其不下者,病人不惡寒而渴者,此轉屬陽明也,小便數者,大便必鞕,不更衣十日,無所苦也。渴欲飲水,少少與之,但以法救之,渴者,宜五苓散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86條:「霍亂,頭痛,發熱,身疼痛,熱多欲飲水者,五苓散主之。寒多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第31條:「假令瘦人,臍下有悸,吐涎沫而癲眩,此水也,五苓散主之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並治第十三第4條:「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者,宜利小便、發汗,五苓散主之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並治第十三第5條:「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豬苓十八銖,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朮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,去皮
右五味,搗爲散,以白飲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多飲暖水,汗出愈。如法將息。
加減[編輯]
加茵陳蒿,即為茵陳五苓散。
去桂枝,即為四苓散。
加寒水石,石膏,滑石,即桂苓甘露飲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消渴,小便不利,或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霍亂吐下後,有厥冷煩躁,渴飲不止,而水藥共吐者,嚴禁湯水,果物,每欲水,與五苓散,但一貼,二三次服為佳。不過三貼,嘔吐,煩渴必止。吐渴共止,則必厥復而熱發,身體惰痛,仍用五苓散,則漐漐汗出,諸證脫然而愈,是五苓散,小半夏湯之別也。
此方治眼患,與苓桂朮甘湯略似,而後以心下悸,心下逆滿,胸脇支滿,上衝為目的;此以發熱,消渴,目多眵淚,小便不利為目的,二方俱以利小便為其效也。兼用應鐘散,紫圓等。
治小兒陰頭水腫,及陰囊赤腫,而小便短澀者,有奇效。
《朱木通醫案》
大建中湯用過量有發生乾咳、浮腫的副作用,副作用時,以五苓散解之。
《朱木通醫案》
眩暈的治劑,最普通為苓桂朮甘湯、五苓散、真武湯、當歸芍藥散,然此四方各有其他症狀可資決定:苓桂朮甘湯以振顫為主,但與真武湯的振顫有陰陽之別。所以苓桂朮甘湯與真武湯的鑑別法在脈象。五苓散在口渴、尿利減少。當歸芍藥散在高度貧血。
比較[編輯]
《朱木通醫案》
下痢口渴與人參湯五苓散之鑑別
人參湯(一名理中丸)與五苓散的應用不同處在口渴與不渴。 「 霍亂頭痛發熱,身疼痛。熱多,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。寒多,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 」(辨霍亂病證併治)
人參湯 | 五苓散 | |
---|---|---|
脈象 | 沉或沉遲 | 浮或浮弦 |
表裏 | 裏證 | 表證 |
寒熱 | 寒證 | 熱證 |
口渴 | 不渴 | 口渴 |
醫案[編輯]
1)男,5歲,身體強壯,煩渴引飲,每日遺尿三四次而量少,請醫診治皆言無病,然夜夜如是頗為苦惱。脈浮,煩渴欲飲水,晝日尿意頻數而短赤,夜間雖遺尿,量少。知為膀胱蓄熱。予五苓散三劑全治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2)胃下垂、腎臟炎、膀胱炎:女,22歲,體格瘦小,貧血著明。一年半來,以下症狀一直無法治癒。兩次萌厭世之念。脈微而遲、胃部重壓感、消化不良、食思全失、動輒下痢不消化便、居恒眩暈眼昏、腰酸、全身倦怠、心悸亢進、小便短數尿意頻催、屢屢膀胱脹滿、不眠。第一日用真武湯加當歸川芎良薑,無反應。第二日用六君子湯加香砂,仍不應。第三日起用當歸芍藥散料、五苓散料、香砂六君子湯合方,於是服三十餘日,各症狀盡除。(患者之父與未婚夫皆西醫,禁其服中藥,然西醫治療年餘無效。)《朱木通醫案》
3)男,2歲,發育營養均普通。微熱嘔吐口渴,西醫治療三日無少差。微熱、脈浮、大渴飲水,水入口則吐,吐出多於飲入、大便普通、小便極度不利。如此已四日。五苓散(末,以白飲和之)一包,吐止,再服一包夜半汗出熱退,明日如無病矣。此症傷寒論名曰水逆,是為有表裏證也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4)麻疹後急性腸炎:男,1歲。四月末出麻疹,五月初發熱,嘔吐下痢,經西醫診斷為急性腸炎。注射鹽水,雖下痢稍差,而嘔吐反劇,腹滿,發熱仍不見效。半夏瀉心湯一帖,吐痢俱癒,熱亦退,二帖腹滿亦消。後以口渴小便不利,以五苓散與之,五六日間諸症霍然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5)腦膜炎:女,8歲。體格營養俱佳。二日前突然發熱惡寒、猛烈頭痛、後腦筋強直、劇嘔吐、吐時自汗出。西醫診斷為腦膜炎。囑其入院應急。然其兄數年前亦患腦膜炎死於醫院,餘悸未盡,不願入院。熱度38度左右,唯頭痛項強、嘔吐不止。脈浮而緊。葛根加半夏湯一劑嘔吐止、頭痛癒、熱退。 翌日患兒已在室外遊玩。猶有微熱、口渴、尿利減少。轉用五苓散二劑於是全治。乃根據《傷寒論》太陽篇葛根湯主治項背強急,而腦炎出期症狀,也是項背強急為主徵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6)眩暈尿閉:女,新婚未滿月。飲食不潔引起嘔吐下痢,經服西藥吐痢止,然仍有微熱、頭重眩暈、心胸部壓迫感、口內雖冷淡而渴喜熱飲、手足振顫、尿閉。眩暈至今不能起坐、乃至不敢舉頭。五苓散料、苓桂朮甘湯合方,二劑全治而停藥。眩暈的治劑,最普通為苓桂朮甘湯、五苓散、真武湯、當歸芍藥散,然此四方各有其他症狀可資決定:苓桂朮甘湯以振顫為主,但與真武湯的振顫有陰陽之別。所以苓桂朮甘湯與真武湯的鑑別法在脈象。五苓散在口渴、尿利減少。當歸芍藥散在高度貧血。本患者則傷寒論所謂「柴胡湯證具」也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7)睪丸炎:男,20歲,新婚。新婚第二日即患盲腸炎,經外科手術治療,翌月初忽然睪丸腫大,發赤而疼痛,疼痛波及鼠蹊部,此外別無異狀(沒有五苓散證:「其人渴而口煩躁、小便不利」)。如上述。予五苓散加小茴香,二帖腫消痛止。並無特別症狀可資決策,乃投通套劑之五苓散加小茴香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8)關節神經痛:男,16歲,體質普通。四肢關節腫脹,疼痛,拘急不可伸屈。微熱、頭痛、口渴欲飲水、水泄性下痢、日二十餘行。因急於遠行,無法詳診,與五苓散,先治水瀉。三日後,據云泄瀉先盡,隨後關節亦癒,原方再予三日,以後不再發。清水藤太郎的漢方療法義解,載五苓散治中濕神經痛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9) 急性腸炎病名診斷下的吐瀉發熱乳幼兒:男,未及周歲,發育營養均普通。忽然發熱下痢,經西醫診斷為急性腸炎,注射服藥均無稍差。是夜更兼發熱嘔吐,發熱39度左右,下水泄痢,嘔吐猛烈,脈浮緊,口大渴,但水入口即微聞腹鳴之聲,繼則吐出。據云自前一夜起迄今早均無尿。用五苓散6包,每包5分。混合飯泔。一包即鎮吐,半日許服三包,嘔吐下痢均止,熱亦退。治療乃以水逆為主,以腹鳴為客證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10)小兒煩渴遺尿與五苓散:男,5歲,健康狀況良好。[患兒母親因買四物湯之便,要求為其而開處方,未能親見患者。]近十餘日,突然煩渴引飲。據云無其他症候,一切正常。用五苓散。三日後另一婦人來求購治遺尿藥粉,據云上述患兒不僅煩渴,且每夜遺尿,服五苓散後兩症俱癒,故此婦人亦為其子遺尿而來。經考慮,有五苓散、白虎加人參湯,但因未見患兒,不敢冒用白虎湯,故以五苓散(粉末)投之。傷寒論五苓散條曰:「渴欲水者,少少與飲之,令胃氣和則癒」。然其母云其飲水不休,可推知此兒非『 胃中乾』而已。同條文下段云「若脈浮,小便不利、發熱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」(此兒是否脈浮,不得而知)本間棗軒《內科秘錄》:「平人無病,卒煩渴引飲,...,五苓散有神效。」 遂以平人視之,投以五苓散三包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11)激烈口渴與自汗:男,5歲,發育營養均普通,平素易患感冒。 通常投以小青龍湯,大抵一二劑痊癒。因感冒而發微熱。輕微發熱(37.5°C),咳嗽、微喘、涔涔然自汗出,脈浮小,微口渴。用麻杏甘石湯,是日盡全劑,是夜反高熱39°C,自汗更甚,一夜更換衣著二三次,大渴引飲殆無停時,翌日往診時仍然如此。詢以小便情況,則自云昨日向晚至今尚未排尿。投以五苓散,一服吐止,半小時後小便快通,熱退,和稍止,大渴亦除,是夕再服二包,然猶有輕微小汗,遂轉用桂枝湯加黃耆附子,於是痊癒。若從高熱、大渴引飲、自汗淋漓看眼,是為白虎加人參湯證,然白虎加人參湯證當脈現洪大,或浮滑,如「服桂枝湯,大汗出後,大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」(太陽上篇)又如;「傷寒,脈浮滑,此以表有熱、裏有寒也,白虎湯主之」(太陽下篇)。如此則本證之脈象又不符合。而且白虎湯又不該尿閉一至於如此程度。蓋白虎湯加人參證必是多尿。若從消渴小便不利之五苓散看眼如;煩渴,尿利減少;「太陽病,發汗後,若脈浮、小便不利、微熱消渴者」(太陽中篇),或「中風、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,有表裏證而欲飲水,水入口則吐」(太陽中篇),則本患兒沒有嘔吐,而且五苓散證不該自汗如此之烈(五苓散證雖有汗出但不致如此之烈),患兒之父來取藥時說,患兒剛大量吐水而渴,飲後再吐,至此,五苓散證已明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12)霍亂狀之吐瀉腹痛:女,24歲,體質頗健美。三日前突然發熱惡寒、頭痛腹痛,繼而嘔吐下痢(水泄便)並作。就近延西醫注射,熱退、惡寒罷,餘症無少差。脈稍浮緊。頻回嘔吐、口渴、下痢水泄、尿少,腹痛腸鳴。此時已無寒熱證,為頭痛尚甚。用胃苓湯。一帖各症痊癒,遂停藥。四日後忽然頭重眩暈、口渴、耳鳴、全身疲倦、尿利減少,月經忽來,投以五苓散料一帖而癒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13)吐瀉頭疼肢節疼痛:男,55歲。身材高大,組織結實,為一併手牴足之勞動型體質者。三月末因其女兒患腹痛重症來嘉就醫,其本人則來此看護,大概由於過度勞動(其家住中埔鄉石碑村之小西湖,據云乘汽車至石研還須步行三小時)跋涉,或偶患傷暑,突於四月初五夜發生吐瀉症。一夜異常苦楚,至翌初六日症狀轉劇,乃來求診。自昨夜迄今頻回嘔吐、下痢水狀便、尿短而赤、口渴、頭痛、肢節疼煩、全身倦怠而有微熱。用五苓散料一劑。據云服藥後涔涔汗出,少頃頭痛肢節疼等症若失,同時微熱退、口渴亦止。此為翌日自來致謝時之報告也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14)1990年曾治一張姓男,患口渴,飲水不解,咽喉似痛非痛,如有物梗,問其小便則稱甚少,而且尿出不爽,視其舌苔水滑,脈來沉弦。視其所服之方,率為生地,麥冬,沙參,花粉等滋濡之藥。余曰此病為氣寒津凝,陽不化陰之證。不用通陽行津之法,所以累治而不愈。為疏:桂枝12克,茯苓30克,澤瀉15克,豬苓15克,白朮10克。連服六劑,小便暢通,口渴咽塞等症隨之而愈。《劉渡舟論傷寒》P.195
誤治醫案[編輯]
1)一九歲女孩罹患寒疝疼痛,求助於吉益南涯先生。先生指派門人某醫診療,某醫見女孩蒸蒸發熱而汗出口渴,即主以五苓散。服藥後前症稍減,但仍然蒸熱汗出,舌苔或黃或黑,大便反為燥結而胸中煩悶。於是更改湯方為調胃承氣湯。服藥後雖大便下利數行,卻呈現出煩悶益甚,食入則吐,病情轉為壞治。先生診斷後言:「調胃承氣湯非主治的湯方,理應屬於桃核承氣湯證。」服後果然痊癒。《醫界之鐵椎譯註》和田啟十郎 陳淼和
2)幼兒浮腫與下痢:男,4歲。平素頑健而飲食旺盛。隨時患風邪發熱,服用麻黃湯,或安靜二三日便自痊癒,好久沒有請醫師。數月前患百日咳,此後時起下痢,食慾不振,雖然臥床,但元氣尚佳。某日忽然陷於危篤狀態。顏面蒼白,全身微輕浮腫,脈顯遲弱。用五苓散一服。服藥後沒有何等變化。乃改人參湯五日份與之。第二日排有形便,食亦稍進。浮腫漸次減退,氣血漸復。對食慾缺如,只欲飲水的症狀,用人參湯可收效。五苓散證的浮腫,其必發症狀是:小便不利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3)常習性嘔吐頭眩:女,5歲,平素無特病,唯屢屢發作嘔吐、頭眩。發作時則號泣而不能食。如是凡數月間,休作有時。患兒嘔吐頗為激烈,兩眼緊閉頻數頭眩有如頭在旋轉。此外尿利稍減、不渴、大便正常。用五苓散,服完完全無稍差。重新考慮,從嘔吐之情形及不渴等點著眼,轉用小半夏加茯苓湯。連日不能鎮吐之病,竟然一服小半夏加茯苓湯一口即止。一劑盡後頭眩亦霍然痊癒,連服三劑,之後未曾再發。半夏與生薑配合,如小半夏湯、生薑半夏湯之類,雖為鎮吐之聖劑,與有其適應分劑,並非一切嘔吐皆通用此方。小半夏加茯苓湯出金匱痰飲,基本方雖為小半夏湯,但小半夏湯不加茯苓者臨床應用機會甚少。推其藥理,大概是以茯苓之導水作用,與半夏生薑協力,使痰飲(水毒)由小便排出而嘔吐自癒之法也。據龍野一雄氏之學說,小半夏加茯苓湯之嘔吐,是由於胃液分泌過剩,此說法我頗佩服。金匱原文:「卒嘔吐,心下痞,膈間有水眩悸者,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」小半夏湯條文;「嘔家本渴,渴者為欲解,今反不渴,心下有支飲故也。」。小半夏湯與小半夏加茯苓湯,僅僅利水之茯苓之差。生薑半夏湯(金匱嘔吐),與小半夏湯同藥異名,此方異於小半夏湯者先煎半夏,以生薑汁合半夏之煎液再煎,如是生薑之辛溫作用自然強於小半夏湯,適應症之嘔吐也是較之小半夏湯為烈。這可見於生薑半夏湯之條文:「病人胸中似喘不喘,似嘔不嘔,似噦不噦。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」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