調胃承氣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9條:「傷寒脈浮、自汗出、小便數、心煩、微惡寒、腳攣急,反與桂枝,欲攻其表,此誤也。得之便厥、咽中乾、煩躁吐逆者,作甘草乾薑湯與之,以復其陽。若厥愈足溫者,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,其腳即伸; 若胃氣不和譫語者,少與調胃承氣湯;若重發汗,復加燒針者,四逆湯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70條:「發汗後惡寒者,虛故也。不惡寒但熱者,實也。當和胃氣,與調胃承氣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94條:「太陽病未解,脈陰陽俱停,必先振慄汗出而解。但陽脈微者,先汗出而解;但陰脈微者,下之而解。若欲下之,宜調胃承氣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05條:「傷寒十三日,過經,譫語者,以有熱也,當以湯下之。若小便利者,大便當鞕,而反下利,脈調和者,知醫以丸藥下之,非其治也。若自下利者,脈當微厥,今反和者,此為內實也,調胃承氣湯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23條:「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心下溫溫欲吐,而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滿,鬱鬱微煩,先此時自極吐下者,與調胃承氣湯。若不爾者,不可與。但欲嘔,胸中痛,微溏者,此非柴胡湯證,以嘔,故知極吐下也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07條:「陽明病,不吐不下,心煩者,可與調胃承氣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48條:「太陽病三日,發汗不解,蒸蒸發熱者,屬胃也,調胃承氣湯主之。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49條:「傷寒吐後,腹脹滿者,與調胃承氣湯。」
組成[編輯]
藥物 | 組成 |
---|---|
大黃(去皮,清酒洗) | 四兩 |
甘草(炙) | 二兩 |
芒硝(熔化) | 半升 |
大黃(去皮,清酒洗,四兩) 甘草(炙,二兩) 芒硝(半升)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火微煮令沸,少少溫服之。
加減[編輯]
去甘草,加厚朴,枳實,則為大承氣湯。
加桂枝,桃仁,即桃核承氣湯。
去甘草,加橘皮,即為橘皮大黃朴硝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大黃甘草湯證而實者。但急迫,但大便不通者,主之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痘瘡,麻疹,癰疽,疔毒,內攻衝心,大熱譫語,煩躁悶亂,舌上燥烈,不大侍,或下利,或大便綠色者,宜此方。
牙齒疼痛,齒齦腫痛,齲齒枯折,口臭等,其人多平日大便秘閉而衝逆,宜此方。
胃反,膈噎,胸腹痛或妨滿,腹中有塊,咽喉乾燥,鬱熱便秘者,消渴,五心煩熱,肌肉燥瘠,腹中凝結,二便不利者,皆宜此方,或為兼用方亦良。
醫案[編輯]
其他醫案[編輯]
1)一九歲女孩罹患寒疝疼痛,求助於吉益南涯先生。先生指派門人某醫診療,某醫見女孩蒸蒸發熱而汗出口渴,即主以五苓散。服藥後前症稍減,但仍然蒸熱汗出,舌苔或黃或黑,大便反為燥結而胸中煩悶。於是更改湯方為調胃承氣湯。服藥後雖大便下利數行,卻呈現出煩悶益甚,食入則吐,病情轉為壞治。先生診斷後言:「調胃承氣湯非主治的湯方,理應屬於桃核承氣湯證。」服後果然痊癒。《醫界之鐵椎譯註》和田啟十郎 陳淼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