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承氣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08條:「陽明病,脈遲,雖汗出不惡寒者,其身必重,短氣,腹滿而喘,有潮熱者,此外欲解,可攻裏也。手足濈然汗出者,此大便已鞕也,大承氣湯主之;若汗多,微發熱惡寒者,外未解也,其熱不潮,未可與承氣湯;若腹大滿不通者,可與小承氣湯,微和胃氣,勿令致大泄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09條:「陽明病,潮熱,大便微鞕者,可與大承氣湯,不鞕者,不可與之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恐有燥屎,欲知之法,少與小承氣湯。湯入腹中,轉矢氣者,此有燥屎也,乃可攻之;若不轉矢氣者,此但初頭鞕,後必溏,不可攻之,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。欲飲水者,與水則噦。其後發熱者,必大便復鞕而少也,以小承氣湯和之。不轉矢氣者,慎不可攻也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13條:「陽明病,其人多汗,以津液外出,胃中燥,大便必鞕,鞕則譫語。小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譫語止者,更莫復服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14條:「陽明病,譫語,發潮熱,脈滑而疾者,小承氣湯主之。因與承氣湯一升,腹中轉氣者,更服一升;若不轉氣者,勿更與之。明日又不大便,脈反微濇者,裏虛也,為難治,不可更與承氣湯也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50條:「太陽病,若吐、若下,若發汗後,微煩,小便數,大便因鞕者,與小承氣湯,和之愈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51條:「得病二三日,脈弱,無太陽柴胡證,煩躁,心下鞕,至四五日,雖能食,以小承氣湯少少與,微和之,令小安。至六日,與承氣湯一升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小便少者,雖不受食,但初頭鞕,後必溏,未定成鞕,攻之必溏,須小便利,屎定鞕,乃可攻之,宜大承氣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74條:「下利譫語者,有燥屎也,宜小承氣湯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第41條:「下利譫語者,有燥屎也,小承氣湯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藥物 | 組成 |
---|---|
大黃(洒洗) | 四兩 |
厚朴(去皮,炙) | 二兩 |
枳實(大者,炙) | 三枚 |
大黃(四兩)厚朴(三兩,炙)枳實(大者三枚炙)
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溫二服,得利則止。
加減[編輯]
加芒硝,為大承氣湯。
去枳實,厚朴,加芒硝,為調胃承氣湯。
加桂枝,甘草,生薑,大棗(或合桂枝湯去芍藥),則為厚朴七物湯。
去大黃,加梔子,為梔子厚朴湯。
去大黃,加桂枝,薤白,栝蔞實,為枳實薤白桂枝湯。
異量方比較[編輯]
厚朴 | 枳實 | 大黃 | |
---|---|---|---|
小承氣湯 | 2兩 | 3枚 | 4兩 |
厚朴三物湯 | 8兩 | 5枚 | 4兩 |
厚朴大黃湯 | 8兩(一尺) | 4枚 | 6兩 |
《關於仲景方用藥劑量的問題》今 何紹奇:
小承氣湯:大黃四兩,枳實三枚,厚朴二兩。痞滿實,實熱阻滯,熱結旁流,重點在盪實。
厚朴三物湯:厚朴八兩,大黃四兩,枳實五枚。痛而閉,腑氣不通,脹重於積,重點在行氣。
厚朴大黃湯:厚朴一尺(約合八兩),大黃六兩,枳實四枚。支飲,胸腹脹滿,飲熱互結,重點在逐飲瀉熱。
主治[編輯]
《千金翼》
治大便不通,噦,數譫語。
《方極》
治腹滿而大便硬者。
《關於仲景方用藥劑量的問題》今 何紹奇
痞滿實,實熱阻滯,熱結旁流,重點在盪實。
方解[編輯]
《類聚方廣義》
傷寒噦逆證,有屬熱閉邪實者,有屬寒飲精虛者,又有因蛔蟲者,宜精診甄辨以措方。世醫皆懼呃逆,故一見噦症,則以為胃寒虛脫,概用治噦之劑,可謂粗矣。王宇泰用瀉心湯,小承氣湯,謂胃承氣湯,桃仁承氣湯;龔廷賢用黃連解毒湯,白虎湯,可謂具眼之士矣。
醫案[編輯]
1)市人張某,年可四十,病傷寒,大便不利,日晡發熱,手循衣縫,兩手撮空,目直視,急,更三醫矣。皆曰:「傷寒最惡證也,不可治。」後召予,予不得已往診之。曰:「此誠惡候也,染此者十中九死,仲景雖有證而無治法。但云脈弦者生,澀者死。況經吐下,難於用藥。謾以藥與,若大便得通,而脈強者,庶可料理也。」遂用小承氣與之,一投而大便通利,諸疾漸退,脈且微弦,半月得瘥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2)客有病傷寒,下利,身熱,神昏,多困,譫語,不得眠,或者見其下利,以譫語為鄭聲,皆陰虛證也。予診其脈曰:「此承氣湯證也。」眾皆愕然曰:「下利服承氣,仲景法乎?」答曰:「仲景云下利而譫者,有燥屎也,屬小承氣湯。」乃投以小承氣,得利止,而下燥屎十二枚,俄得汗解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