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承氣湯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出處[編輯]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08條:「陽明病,脈遲,雖汗出不惡寒者,其身必重,短氣,腹滿而喘,有潮熱者,此外欲解,可攻裏也。手足濈然汗出者,此大便已鞕也,大承氣湯主之;若汗多,微發熱惡寒者,外未解也,其熱不潮,未可與承氣湯;若腹大滿不通者,可與小承氣湯,微和胃氣,勿令致大泄下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09條:「陽明病,潮熱,大便微鞕者,可與大承氣湯,不鞕者,不可與之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恐有燥屎,欲知之法,少與小承氣湯。湯入腹中,轉矢氣者,此有燥屎也,乃可攻之;若不轉矢氣者,此但初頭鞕,後必溏,不可攻之,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。欲飲水者,與水則噦。其後發熱者,必大便復鞕而少也,以小承氣湯和之。不轉矢氣者,慎不可攻也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12條:「傷寒若吐若下後,不解,不大便五六日,上至十餘日。日晡所發潮熱,不惡寒,獨語如見鬼狀。若劇者,發則不識人,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,微喘直視。脈弦者生,濇者死。微者,但發熱譫語者,大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利,則止後服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15條:「陽明病,譫語,有潮熱,反不能食者,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。若能食者,但鞕耳。宜大承氣湯下之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17條:「汗出,譫語者,以有燥屎在胃中,此為風也。須下者,過經乃可下之。下之若早,語言必亂,以表虛裏實故也。下之愈,宜大承氣湯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20條:「二陽並病,太陽證罷,但發潮熱,手足漐漐汗出,大便難而譫語者,下之則愈,宜大承氣湯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38條:「陽明病,下之,心中懊憹而煩,胃中有燥屎者,可攻。腹微滿,初頭鞕,後必溏,不可攻之。若有燥屎者,宜大承氣湯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40條:「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,又如瘧狀,日晡所發熱者,屬陽明也。脈實者,宜下之;脈浮虛者,宜發汗。下之,與大承氣湯;發汗,宜桂枝湯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41條:「大下後,六七日不大便,煩不解,腹滿痛者,此有燥屎也。所以然者,本有宿食故也,宜大承氣湯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42條:「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,時有微熱,喘冒不能臥者,有燥屎也。宜大承氣湯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51條:「得病二三日,脈弱,無太陽柴胡證,煩躁,心下鞕,至四五日,雖能食,以小承氣湯少少與,微和之,令小安。至六日,與承氣湯一升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小便少者,雖不受食,但初頭鞕,後必溏,未定成鞕,攻之必溏,須小便利,屎定鞕,乃可攻之,宜大承氣湯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52條:「傷寒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無表裏證,大便難,身微熱者,此為實也。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53條:「陽明病,發熱,汗多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54條:「發汗不解,腹滿痛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55條:「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56條:「陽明少陽合病,必下利,其脈不負者,為順也。負者,失也。互相剋賊,名為負也。脈滑而數者,有宿食也。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20條:「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,口燥,咽乾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21條:「少陰病,自利清水,色純青,心下必痛,口乾燥者,可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22條:「少陰病,六七日,腹脹,不大便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」


《金匱要略》痙濕病脈証第二第13條:「痙為病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」

《金匱要略》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第13條:「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,當須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」

《金匱要略》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第21條:「問曰︰人病有宿食,何以別之?師曰︰寸口脈浮而大,按之反澀,尺中亦微而澀,故知有宿食,大承氣湯主之。」

《金匱要略》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第22條:「脈數而滑者,實也,此有宿食,下之愈,宜大承氣湯。」

《金匱要略》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第23條:「下利不欲食者,有宿食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」

《金匱要略》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第37條:「下利,三部脈皆平,按之心下堅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」

《金匱要略》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第38條:「下利脈遲而滑者,實也,利未欲止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」

《金匱要略》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第39條:「下利,脈反滑者,當有所去,下乃愈,宜大承氣湯。」

《金匱要略》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第40條:「下利已瘥,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,以病不盡故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」

《金匱要略》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第3條:「病解能食,七八日更發熱者,此為胃實,大承氣湯主之。」

《金匱要略》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第7條:「產後七八日,無太陽證,少腹堅痛,此惡露不盡。不大便,煩燥發熱,切脈微實,再倍發熱,日晡時煩躁者,不食,食則譫語,至夜即越,宜大承氣湯主之。熱在裏,結在膀胱也。」

組成[編輯]

藥物 份量
大黃(酒洗) 四兩
厚朴(炙,去皮) 半斤
枳實(炙) 五枚
芒硝 三合

加減[編輯]

去芒硝,則為小承氣湯

去枳實,厚朴,加甘草,則為調胃承氣湯

去枳實,厚朴,芒硝,加甘草,則為大黃甘草湯

主治[編輯]

《方極》

治腹堅滿,或下利臭穢,或燥屎者。凡有燥屎者,臍下必磊砢也,肌膚必枯燥也。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凡痼毒壅滯證,其人腹中堅實或硬滿,大便難,胸腹動悸,或喜怒無常,或不寐驚惕,健忘怔忡,或身體不仁,或戰曳癱瘓,筋攣骨痛,或言語蹇澀,緘默如偶人,而食啖倍常,或數十日不食不飢等,變怪百出,不可名狀,世或稱狂,或稱癎,或稱中氣,中風,或稱心脾之虛者,能審其脈狀,腹證,以與此方,交用真武湯附子湯桂枝加苓朮附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等,更間服七寶丸十干丸之類,寬猛並行,犄角以攻,則可回罷癃於安全,救橫夭於垂絕矣。

腳氣,胸腹脹滿,一身浮腫,胸動如怒濤,短氣而嘔,二便閉澀者,衝心之基也,非此方不能折衝其迅劇之勢,蕩滌結澀之毒也。

腳氣證,其人胸中跳動,心下堅,短氣,腹滿便秘,脈數者,假饒其狀似緩證,決不可輕視,必有不測之變,早用此方以逐除鬱毒,則不至大患而治,執匕者勿忽諸。

痘瘡,麻疹,惡熱腹滿,煩燥譫語,黑胎燥裂,不大便而渴,或自利臭穢者,死在須臾,宜此方。

痿躄,腹中有堅塊,便秘口燥,脈實有力者,非此方不能治也。附子湯,真武湯等,交替互用,亦佳。

治痢疾,大熱,腹滿,痛如錐刺,口舌乾燥或破裂,大便日數十百行,或便膿血者。

治狂證,大言罵詈,畫夜不眠,食啖過常,胸腹滿,大便不通者。

治疝積留飲,痛不可忍,胸腹煩滿,心下堅硬,二便不利,或時吐下黑物者。

急驚風,心下堅,腹滿口噤,肢體強急,脈數實者,宜此方。

破傷風,其暴劇者,舉體強直,直視不語,胸腹硬滿,二便不利,其死不旋踵,此方可以僥幸一生。若不能服者,宜紫圓

平居便秘,腹滿上逆者,或冒酷暑,祁寒,或為鯨飲,過食,則有眼目昏暗,赤脈四起,忽然失瞻視者,急可與此方下之,速愈。

病者飲食無味,或食中,食後頻吐白沫,或嘈雜刺胸,或食物停觸胸膈為痛,或食後惡心,懊憹不安,或我吐反快,腹裏弦韌而有癥塊者,膈噎之漸也。若迨其精氣未衰,疾苦未深,嚴絕世事,慎酒色,專為靜養調攝,以此方柔和弦韌,削平癥結,灸自五椎至十四五椎而不怠,則不至大患而治焉。硝石大圓,大黃硝石湯亦可選用。

方論[編輯]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病人小便不利云云,此裏熱結成燥屎,故雖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,不至溏泄也。其時有微熱者,裏熱隱然見於表也。喘冒不能卧者,裏熱上撞使然也。此證脈多沉滑或沉遲,舌色赤而光亮,或起炲刺而渴也。

醫案[編輯]

1)余昔居京都時,有時內田氏者,博涉醫書,又善治病,聞余倡腹診之術,投書乞作門人。余嘉其有志於醫,深好此術,遂傳以腹診之法。一日,攜一病人來乞診,云此人患瘡痛,即世謂蠟燭下疳者,雖曾托瘍醫受治,然數月無效,逐陰莖腐落,疼痛難忍。余雖以小柴胡湯及德本瀉心圓攻之,然仍無效,故請先生診之。 余診之,腹內有堅塊,從臍下王鳩尾,按之自若不動,遂曰:此乃大承氣正候也。 內田子詫曰:余雖曾博讀醫書,遍訪名醫,廣聞奇談,然先生所診,未之聞也,故雖深信先生,但於此不能不疑。 余曰:子後學之惑,尚未盡釋,故爾生疑。若此病,舍大承氣湯而何?乃與之,數月而愈。 厚朴二錢四分 枳實一錢五分 大黃一錢二分 芒硝六分 上四味,以水三盞煎取一盞二分,去厚朴枳實之滓入大黃,煎取六分,去滓納芒硝,頓服之,日三服。《腹證奇覽‧大承氣湯》

2)一三弁李姓,在宣化作警,傷寒五六日矣,鎮無醫,抵郡召予。予診視之,曰:「脈洪大而長,大便不通,身熱無汗,此陽明證也,須下。」病家曰:「病者年逾七十,恐不可下。」予曰:「熱邪毒氣並蓄於陽明,況陽明經絡多血少氣,不問老壯,當下,不爾別請醫占。」主病者曰:「審可下,一聽所治。」予以大承氣湯,半日殊未知,診其病,察其證,宛然在。予曰:「藥曾盡否?」主者曰:「恐氣弱不禁,但服其半耳。」予曰:「再作一服,親視飲之。」不半庴間,索溺器,先下燥糞十數枚,之溏泄一行,穢不可近,未離,已中汗矣,然周身一時頃汗止身涼,諸苦遂除,。日予自鎮歸,病患索補劑,予曰:「服大承氣湯得瘥,不宜服補劑,補則熱仍復,自此但食粥,旬日可也。」故予治此疾,終身止大承氣,一服而愈,未有若此之捷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
3)宣和戊戌,表兄秦云老病傷寒,身熱,足寒,頸項瘈瘲,醫作中風治,見其口噤故也。予診其脈實而有力,而又腳攣,嚙齒,大便不利,身燥無汗。予曰:「此剛痙也,先以承氣湯下之,次以續命湯調之,愈矣。」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
4)李琛大夫病傷寒,發熱,面目俱赤,氣上衝,腹滿,大小便閉,無汗,脈緊而長。予令服大承氣湯。他醫以小柴胡湯與之,不驗。又以大柴胡湯與之,亦不效。又增大柴胡湯大劑,大便通,下燥屎得億,乃夸曰:「果不須大承氣。」予笑曰:「公苛圖目前,而不知貽禍於後,病雖瘥,必作瘡瘍之證。」後半月,忽體生赤瘡,次日背發腫如盤,堅如石,痛不堪忍。渠以為背疽,憂甚,急召予。予曰:「瘡瘍之證也,若當日服承氣,今無此患矣。」治以數日瘥。或者問:「何以知其瘡瘍之證?」予曰:「仲景云趺陽脈滑而緊者,胃氣實,脾氣強,持實擊強,痛還自傷,以手把刃,坐作瘍。蓋病勢有淺深,藥力有輕重,治者必察其病者如何耳。疾勢深則以重劑與之,疾勢輕則以輕劑與之。正如持衡,錙銖不偏也。不然,焉用七方十劑。今病人毒邪如此深,須藉大黃,朴硝,蕩滌臟腑經絡毒氣,利三二行,則邪毒皆去。今醫小心謹慎,又不能了了,見得根源,但以大柴胡得屎,因謂大便通行,便得安痊,不知遺禍於後,必瘡瘍。當時若聽予言,豈有斯患。」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
5)士人陳彥夫病傷寒八九日,身熱無汗,喜飲,時時譫語。因下利後,大便不通三日,非煩非躁,非寒非痛,終夜不得眠,但心沒曉會處,或時發一聲如嘆息之狀。醫者不曉是何證,但以寧心寬膈等藥,不效。召予診視。兩手關脈長,按之有力。乃曰:「懊懷怫鬱證也。」此胃中有燥屎,宜與承氣湯。服之,下燥屎二十校。次復下溏糞,得利而解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
誤治醫案[編輯]

1)一豪子郭氏,得傷寒數日,身熱,頭疼,惡風,大便不通,臍腹膨脹。易數醫,一醫欲用大承氣,一醫欲用大柴胡,一醫欲用蜜導。病家相知凡三五人,各主其說,紛然不定,最後請予至。問:「小便如何?」病家云:「小便頻數。」乃診六脈,下及趺陽脈浮且澀。予曰:「脾約證也,此屬太陽陽明。」仲景云太陽陽明者,脾約也。仲景又曰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胃氣強,澀則小便數。浮澀相搏,大便則硬,其脾為約者。大承氣大柴胡恐不當。仲景法中麻仁丸不可易也。主病親戚尚爾紛紛。予曰:「若不相信,恐別生他證,請辭,無庸召我。」坐有一人,乃弟也。逡巡曰:「諸君不須紛爭,既有仲景證法相當,不同此說何據,某雖愚昧請終其說,諸醫若何,各請叙述。」眾醫默默,紛爭始定。予以麻仁丸百粒,分三服,食頃間盡,是夕大便通,中汗而解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