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子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04條:「少陰病,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惡寒者,當灸之,附子湯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05條:「少陰病,身體痛,手足寒,骨節痛,脈沉者,附子湯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附子二枚,炮,去皮,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朮四兩 芍藥三兩
右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加減[編輯]
去人參,加生薑,減附子、白朮量,為真武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身體攣痛,小便不利,心下痞硬,或腹痛者。當有心下悸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水病,遍身腫滿,小便不利,心下痞硬,下利腹痛,身體痛或麻痹,或惡風寒者,宜此方。
今驗之,妊娠六七月之間,少腹時時縮張為痛者,多發熱惡寒,小便不利,選用附子湯,當歸芍藥散,則小便快利,脹痛速差。
醫案[編輯]
1)謝某,女,38歲。產後下血不止,繼之四肢厥逆,頭上涼汗出,面如白紙,心神恍惚,兩目慌慌視物不清,脈似有似無,舌唇色淡。此乃脾腎氣衰,不能攝血綰陰,而為崩漏之證。乃急用熱醋熏鼻以斂神氣。繼用:紅人參30克,炮附子20克,白朮15克,茯苓10克,白芍6克,龍骨15克,牡蠣15克。服一劑而汗止厥回,又一劑血止神安,轉方用雙和飲加減而痊。《劉渡舟論傷寒》P.3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