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虎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70條:「傷寒,脈浮,發熱無汗,其表不解,不可與白虎湯;渴欲飲水,無表證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76條:「傷寒,脈浮滑,此以表有熱,裏有寒,白虎湯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19條:「三陽合病,腹滿,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,面垢,譫語,遺尿。發汗則譫語,下之則額上生汗,手足厥冷。若自汗出者,白虎湯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50條:「傷寒,脈滑而厥者,裏有熱,白虎湯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,碎 甘草二兩,炙 粳米六合
右四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,湯成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加減[編輯]
加人參,為白虎加人參湯。
加桂枝,為白虎加桂枝湯。
加蒼朮,為白虎蒼朮湯。
去粳米,合生脈散(人參,麥冬,五味子),加梔子,佐生薑,大棗,即為如神白虎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大渴引飲,煩躁者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傷寒脈滑而厥者,及無大熱,口燥渴,心煩,背微惡寒等證,世醫多不用得白虎,遂使病者至不起,可勝嘆哉。嗚呼,仲景諄諄垂躋壽之法,後人不能從而奉行,反騁私見,妄捏造方劑,其弊至於今,洵可慨嘆矣。莊周云道為天下裂,雖憤世之言,亦有皆矣。
治麻疹,大熱譫語,煩渴引飲,唇舌燥烈,脈洪大者。
治牙疼痛,口舌乾而渴者。
治眼目熱痛如灼,赤脈怒張,或頭腦,眉棱骨痛,煩渴者,俱加黃連良。兼用應鐘散,時以紫圓攻之。
治狂證,眼中如火,大聲妄語,放歌高笑,登屋逾垣,狂走不已,大渴引飲,畫夜不眠者,亦加黃連,隔三日,五日,用紫圓自一錢至一錢五分,取峻瀉數行,又日用灌水法,必有效。若難用下藥者,唯可用灌水法。
方解[編輯]
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「脈滑,為表有熱裏有寒,白虎湯主之。國朝林億校正謂仲景此法必表裏字差矣,是大不然。大抵白虎能除傷寒中暍,表裏發熱,故前後證或云表裏俱熱,或云表熱裏寒皆可服之,宜也。(其)中一證,稱表不解不可服者,以其宜汗,發熱,此全是傷寒麻黃與葛根湯證,安可行白虎?林但見所稱表裏不同,便謂之差,是亦不思不精之過也。」
《類聚方廣義》
三陽合病云云,口不仁,謂口舌乾燥,不知五味,與附子湯「口中和,背微惡寒」者正相反。
醫案[編輯]
1)有市人李九妻患腹痛,身體重,不能轉側,小便遺失,或作中濕治。予曰:「非是也,三陽合病證。仲景云見陽明篇第十證,三陽合病,腹滿,身重難轉側,口不仁,面垢,譫語,遺尿,不可汗,汗則譫語,下則額上汗出,手足逆冷。」乃三投白虎湯而愈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2)江西茶客吳某,病頭疼如裹,兩腳自膝以下皆冷,胸間多汗,時時譫語。醫作陰證,治以附子輩,意其足冷而厥也。予診其脈,關濡尺急,遂斷濕溫脈證。其病先日受濕,而又中暍,濕熱相搏,故此證成。急以白虎三投而解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3)一尼病頭痛身熱,煩渴,躁,診其脈大而虛。問之曰,小便赤,背惡寒,毛竦洒洒然,面垢,中暑也。醫作熱病治,但未敢服藥。予投以白虎湯,數日愈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4)結核性腦膜炎:男,14歲,平素雖非特別強健但很少生病。某日放牧田畝,突然發熱惡寒、嘔吐、頭痛欲裂,項背強急、身體疼痛。經小兒科治療2~3日,症狀反劇,乃轉內科,二日內昏厥數次,以至大渴引飲、譫言妄語、宣告為結核性腦膜炎。患者意識已經渾濁、唯以雙手捧額呻吟、兩目緊閉、發熱已過40度以上。脈浮緊、 無汗、體疼、項背直、腹痛拒按而未至堅滿、頭痛欲裂、嘔吐不止、口苦大渴、大便秘結、尿利減少而如血(以上為其母口述),予葛根加半夏湯合白虎湯。是夜嘔吐止,口渴稍減,熱退至38.5度。翌日向曉復發輕度嘔吐一次,原方再服。午後熱退至36.8度,口渴、嘔吐盡除,唯大便仍不通。雙目仍緊閉,呻吟不已。是夜轉用大柴胡湯合桃仁承氣湯去芒硝,猶未服藥,復起痙攣而陷入昏睡狀態,據云當時夜深請不到醫生,延至甦醒乃服此方,少停大便暢通,病去大半。第三日原方,漸復常態。第四至六日仍用原方唯漸次減少大黃,第七日體溫恢復正常,而痛已盡去。第八日因微渴、尿利減少,轉用豬苓湯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