葛根加半夏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3條:「太陽與陽明合病,不下利,但嘔者,葛根加半夏湯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,去節 甘草二兩,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,去皮 生薑二兩,切 半夏半升,洗 大棗十二枚,擘
右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葛根、麻黃,減二升,去白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覆取微似汗。
加減[編輯]
去半夏,則為葛根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葛根湯證而嘔者。
醫案[編輯]
1)腦膜炎:女,8歲。體格營養俱佳。二日前突然發熱惡寒、猛烈頭痛、後腦筋強直、劇嘔吐、吐時自汗出。西醫診斷為腦膜炎。囑其入院應急。然其兄數年前亦患腦膜炎死於醫院,餘悸未盡,不願入院。熱度38度左右,唯頭痛項強、嘔吐不止。脈浮而緊。葛根加半夏湯一劑嘔吐止、頭痛癒、熱退。 翌日患兒已在室外遊玩。猶有微熱、口渴、尿利減少。轉用五苓散二劑於是全治。乃根據《傷寒論》太陽篇葛根湯主治項背強急,而腦炎出期症狀,也是項背強急為主徵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2)結核性腦膜炎:男,14歲,平素雖非特別強健但很少生病。某日放牧田畝,突然發熱惡寒、嘔吐、頭痛欲裂,項背強急、身體疼痛。經小兒科治療2~3日,症狀反劇,乃轉內科,二日內昏厥數次,以至大渴引飲、譫言妄語、宣告為結核性腦膜炎。患者意識已經渾濁、唯以雙手捧額呻吟、兩目緊閉、發熱已過40度以上。脈浮緊、 無汗、體疼、項背直、腹痛拒按而未至堅滿、頭痛欲裂、嘔吐不止、口苦大渴、大便秘結、尿利減少而如血(以上為其母口述),予葛根加半夏湯合白虎湯。是夜嘔吐止,口渴稍減,熱退至38.5度。翌日向曉復發輕度嘔吐一次,原方再服。午後熱退至36.8度,口渴、嘔吐盡除,唯大便仍不通。雙目仍緊閉,呻吟不已。是夜轉用大柴胡湯合桃仁承氣湯去芒硝,猶未服藥,復起痙攣而陷入昏睡狀態,據云當時夜深請不到醫生,延至甦醒乃服此方,少停大便暢通,病去大半。第三日原方,漸復常態。第四至六日仍用原方唯漸次減少大黃,第七日體溫恢復正常,而痛已盡去。第八日因微渴、尿利減少,轉用豬苓湯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