葛根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1條:「太陽病,項背強几几、無汗、惡風,葛根湯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2條:「太陽與陽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葛根湯主之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痙濕病脈證第二第12條:「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沖胸,口噤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藥物 | 份量 |
---|---|
葛根 | 四兩 |
麻黃(去節) | 三兩 |
桂枝(去皮) | 二兩 |
芍藥 | 二兩 |
甘草(炙) | 二兩 |
生薑 | 三兩 |
大棗 | 十二枚 |
煎服法:上七味,咀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減二升,去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復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加減[編輯]
加半夏,即葛根加半夏湯。
去麻黃,即桂枝加葛根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項背強急,發熱,惡風,或喘,或身疼痛者。合病並病說,非疾病醫事也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此方主治頁背強急也,故能治驚癎,破傷風,產後感冒卒痙,痘瘡初起等,角弓反張,上竄搐搦,身體強直者,宜隨證兼用熊膽,紫圓,參連湯,瀉心湯等。
治麻疹初起,惡寒發熱,頭項強痛,無汗,脈浮數,或乾嘔下利者。若熱熾,咽喉刺激,心胸煩悶者,兼用黃連解毒湯。
痘瘡序熱,驚搐腹痛,或嘔吐下利者,先用紫圓,得快利二三行,而後可用此方。若嘔吐不止,直視驚搐不安者,更用紫圓或熊膽。有蛔者,可用鷓鴣菜湯。若見點不齊,及不起脹灌膿者,選加桔梗,黃芪等,兼伯州散,煉蜜為膏用,或本方加反鼻,鹿角亦佳。若發痘疔者,速可鈹針挑破去惡血,否則危險竟起,遂至難救也。若收靨以後,餘熱不退,脈數惡寒,一處疼痛者,欲作痘癰也,宜加大黃逐除殘毒。
疫痢初起,發熱惡寒,脈數者,當先用本方。溫覆發汗,若嘔者,加半夏湯以取汗,後大柴胡湯,厚朴三(七)物湯,大小承氣湯,調胃承氣湯,桃核承氣湯,大黃牡丹皮湯,大黃附子湯,各隨證處之,疏蕩裏熱宿毒。
治咽喉腫痛,時毒痄腮,疫眼焮熱腫痛,項背強急,發熱惡寒,脈浮數者,擇加桔梗,大黃,石膏,或兼用應鐘散,再造散,瀉心湯,黃連解毒湯等。
本方加朮、附,名葛根加朮附湯,治發斑證,每發惡寒,發熱,腹痛者,及風疹,血疹,瘙癢甚者,兼用再造散。
頭瘡,疥癣,下疳,楊梅瘡,一切瘡瘍,勿論未膿已膿,潰後,凝硬腫痛者,皆以加朮附湯排毒,兼用應鐘散,伯州散,梅肉丸,七寶丸等。或本方中選加芎藭,大黃,反鼻等。
便毒,速釀膿為佳,宜加朮附湯,當候膿已成,鈹針割開後,或選用排膿散及湯,大黃牡丹皮湯,兼用伯州散,隨毒之輕重,五日,十日,以梅肉散攻之。
鼻淵,腦漏,鼻癰,鼻中息肉等,臭膿滴瀝,或濁涕不止,不聞臭香者,皆頭中鬱毒淤液所致也。腦漏尤惡證,不早為之制,或至不起,宜加朮附湯。俱兼用再造散。如息肉,敷腦砂散,或吹瓜蒂一字於鼻中,則清涕多漏,息肉旋消。
癰疽初起,壯熱憎寒,脈數者,以葛根湯發汗,後轉加朮附湯以促釀膿,膿成者可速入針。若心胸煩悶,鬱熱便秘者,兼用瀉心湯或大柴胡湯。
凡諸瘍腫,流注,附骨疽,痘癰,臀癰,漫腫,皮色不變,其毒深潛者,隔肌肉者,膿已成則膿處必微作皮毛枯槁,若其可割開者,認此入針,百不失一。但其候法至微,非面命指授,不能悉其蘊奧。
凡陳痼結毒,凝閉不動,沉滯難發者,以葛根加朮附湯,桂枝加朮附湯,烏頭湯等,鼓動之,振發之,兼以七寶丸,十干散等驅逐之,更以梅肉散蕩滌之,雖有不治者,蓋稀矣。
《内科医のための漢方製剤の使い方》
惡寒,發熱,頸背痛,肩凝,頭痛,無汗,舌苔白薄,脈浮緊
《朱木通醫案》
葛根湯為太陽病主要發汗劑,與麻黃湯、大青龍湯鼎足而立,其治療範圍除感冒之外相當廣泛。然以項背強急為主證,才是葛根湯的適應。用葛根湯不一定有發熱惡寒,不過脈浮緊,是主要參考資料。治療領域大底如下:結腸炎赤痢的初期,發熱惡寒。頭部炎症如腦炎、耳炎、結膜炎、角膜炎。 肩痛背重、項背神經痛。不過胃腸虛弱,或身體衰弱,脈弱、細、遲、沉等陰虛證不可用葛根湯。
腹證[編輯]
可處理症狀[編輯]
引自《内科医のための漢方製剤の使い方》
1)感冒,流感,鼻炎,熱性疾患初期,炎症性疾患(結膜炎,角膜炎,中耳炎,扁桃腺炎,淋巴腺炎,乳腺炎)
2)肩凝,五十肩,上半身神經痛:可配合桂枝茯苓丸,或兩方再加薏以仁使用
3)胃腸型感冒:配合黃連解毒湯使用
4)寒冷性蕁麻疹
5)特發性三叉神經痛,症狀性顏面痛:配合桂枝茯苓丸使用
6)急性鬱滯性乳腺炎
7)後頭部神經痛
8)腦炎,腦膜炎:顏面紅潮者,配合黃連解毒湯使用
9)眩暈
10)顏面神經麻痹(Bell's Palsy/ ベル麻痺)
11)頸椎症:配合桂枝茯苓丸
12)流行性耳下腺炎
13)顎關節運動時疼痛,自發痛,咀嚼肌與頸部筋群壓痛
14)諾沃克病毒感染症
15)其他:炎症性疾患之初期,熱性疾患之初期,尋常性乾癬,慢性鼻炎,肩凝,上半身神經痛,肌肉緊張性頭痛
醫案[編輯]
1)市人楊姓者,病傷寒,無汗,惡風,項雖屈而強,醫者以桂枝麻黃各半湯與之。予曰:「非其治也,是謂項強几几,葛根證也。」三投,然微汗解,翌日項不強,脈已和矣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2)蓄膿症:女,42歲,長年鼻閉塞,排黃汁膿液,醫診為蓄膿症而治療無效。瘦削枯燥、胸脅苦滿、胃部重壓感。葛根湯合小柴胡湯加桔梗石膏一劑,癒後因懶於煎藥不再服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3)回憶1962年帶同學實習時,曾治一何姓男,年29歲,因患感冒來診。前額疼布連於兩目,發熱惡寒,滿面通紅,緣緣面赤,切其脈浮長,而舌苔則薄白且潤。問其二便皆調,惟夜間煩擾不寧。此證是陽明之經受邪,乃風寒鬱遏在外,尚未化熱入裏。治當發汗以疏解陽明在經之邪,乃投葛根湯原方,命服後溫復以取汗。患者如法服藥,果一汗而病瘳。《劉渡舟論傷寒》
4)內耳炎、角膜炎、發熱下痢:男,7歲,體質普通。某晚忽然發熱惡寒頭痛,就近延西醫治療。翌日症狀轉劇,水泄性下痢,兩眼腫脹,左耳下腺腫脹,灼熱疼痛,同時耳內排出黃色膿汁。父母惶恐,由內科、眼科、耳鼻喉科分科治療。七日病勢有增無減。予葛根湯一劑,是夜熱退,下痢次數大減,明日眼腫稍退,耳下隆腫略消。連服三四劑,諸症盡失。因其父母鄙視中醫,遂以停止西藥療法為治療條件。初猶不肯,翌日情況不對,才予以答應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5)口眼歪斜:男,35歲。體格壯。一月前忽而翕翕熱感、頭眩心悸、翌日眼瞼鼻孔唇口等處,發生痙攣振顫,繼則鼻樑眼臉唇口均向右傾,以致妨礙飲食及視力。口水流出而不自覺。顏面潮紅,脈浮緊。葛根湯加石膏桔梗大黃,一星期全治。古時所謂口眼歪斜,大底相當於今日之三叉神經麻痺,和中風的口眼歪斜有別。此例屬於前者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6)產婦乳房炎:女,30歲,體格營養均佳。乳腺腫痛,灼熱口渴(發熱惡寒已罷),輕度項背強急症,予葛根湯加桔梗石膏。一劑痛止腫消,遂不再服藥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7)急性內耳炎:男,54歲,巨商,體力猶強於青年人。1964年秋後酷熱甚於往年,接觸患者中熱或傷暑者至中秋後仍陸續不斷。患者因商務連日奔忙於秋暑烈日下,忽覺左耳內灼熟瘙癢疼痛。於是就醫於某耳鼻科,除敷藥以外尚注射消炎劑。二日後症狀反覺轉劇。左耳內灼熱疼痛流出淡黃膿水,耳下腺部位緊張(唯未見腫脹亦無項背強急之症狀),眼球略見充血發赤,此外除大便稍硬之外別無顯著病徵。而脈雖不浮,但相當緊張而有力。用葛根湯加石膏,又以其大便硬更加大黃少量。合夜服初煎,一夜中大量排小便,夜半漸覺疼痛大差。明日各種症盡除。為期徹底起見再服二劑而霍然而癒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