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青龍湯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出處[編輯]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8條:「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,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若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之,服之則厥逆,筋惕肉瞤,此為逆也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9條:「傷寒脈浮緩,身不疼,但重,乍有輕時,無少陰證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」

《金匱要略》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第23條:「病溢飲者,當發其汗,大青龍湯主之,小青龍湯亦主之。」

組成[編輯]

藥物 份量
麻黃(去節) 六兩
桂枝 (去皮) 二兩
甘草(炙) 二兩
杏仁(去皮尖) 四十枚
生薑(切) 三兩
大棗(擘) 十枚
石膏(碎) 如雞子大
《傷寒論》

麻黃六兩,去節 桂枝二兩,去皮 甘草二兩,炙 杏仁四十枚,去皮尖 生薑三兩,切 大棗十枚,擘 石膏如雞子大,碎

右七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取微似汗。汗出多者,溫粉撲之。一服汗者,停後服。若復服,汗多亡陽,遂虛,惡風、煩躁、不得眠也。

《金匱要略》

麻黃(六兩,去節)桂枝(二兩,去皮)甘草(二兩,炙)杏仁(四十個,去皮尖)生薑(三兩) 大棗(十二枚)石膏(如雞子大,碎)

上七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取微似汗,汗多者溫粉粉之。

加減[編輯]

去石膏,加芍藥,則為桂枝麻黃各半湯,或桂枝二麻黃一湯

去杏仁,生薑,大棗,加半夏,乾薑,細辛,五味子,芍藥,即為小青龍加石膏湯

層遞[編輯]

退一步,則為桂枝麻黃各半湯

主治[編輯]

《方極》

治喘及咳嗽,渴欲飲水,上衝,或身疼,惡風寒者。蓋厥逆以下,真武湯之證也。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豈有用大青龍湯者乎?是後人注語耳。《尚論編》,《後條辨》,《纘論》皆有以真武湯救之語。

治麻疹,脈浮緊,寒熱頭眩,身體疼痛,喘咳咽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。

治眼目疼痛,風淚不止,赤脈怒張,雲翳四圍,或眉棱骨疼痛,或頭疼耳痛者。又治爛瞼風,涕淚稠黏,瘙癢甚者,俱加芣莒佳,兼可以黃連解毒湯加枯礬,頻頻洗蒸,每夜臨臥服應鐘散,每五日,十日,與紫圓五分,一錢下之。

治雷頭風,發熱惡寒,頭腦劇痛如裂,晝夜不能眠者。若心下痞,胸膈煩熱者,兼服瀉心湯黃連解毒湯。若胸膈有飲,心中滿,肩背強痛者,當以瓜蒂散吐之。

風眼證,暴發劇痛者,不早救治,眼球破裂進出,尤為極險至急證。急用紫圓一錢,一錢五分,取峻瀉數行,大勢已解,而後可以用此方。隨其腹證,兼用大承氣湯大黃硝石湯瀉心湯桃核承氣湯等。

治小兒赤遊丹毒,大熱煩渴,驚悌,或痰喘壅盛者,兼用紫圓龍葵丸

急驚風,痰涎沸湧,直視口噤者,當先選熊膽,紫圓走馬等取,吐下後,大熱,煩躁,喘鳴,搐搦不止者,宜以此方發汗。

方解[編輯]

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
「桂枝,麻黃,青龍,皆表證發汗藥,而桂枝治汗出惡丟,麻黃治無汗惡寒,青龍治無汗而煩,三者皆欲微汗解,若汗多亡陽,為虛,則煩燥不眠也。」

「桂枝則治中風,麻黃治傷寒,青龍治中風見寒脈,傷寒見風脈。」

「青龍一證尤難用,須是形證得當,然後可行。王寔大夫證治中止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代之,蓋慎之也夫。」

醫案[編輯]

1)回憶1942年間,余在外地行醫時,曾治林姓男,17歲,冬月感寒,五月不得汗。至第六日,突發煩燥,坐臥不安,乃邀余診。 切其脈浮緊,視其苔薄黃潤,而二便正常。余以手撫其肌膚則灼熱如炙,皮膚反乾燥無汗。由於病情較重,乃請老師王志遠先生前來指示證治之法。 師診視已畢,乃對余曰:「《傷寒論》有白虎、青龍之方;白虎者,取義於金飆送爽,則暑熱頓消。青龍者,取義於行雲布雨,一雨則燠熱立清。 此證本為無汗表實之例,如早投麻黃湯,則一汗而愈。今因循至五六日,使陽鬱化熱,發為煩燥。此即仲景所謂不汗出而煩燥者是也。 老師又語重心長地對我說:不讀《傷寒論》則不識病,不多臨床則難於決斷,子其勉之。」 乃書大青龍湯,果一帖汗出而病愈。《劉渡舟論傷寒・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・大青龍湯證》

2)何保義從王太尉軍中,得傷寒,脈浮澀而緊。予曰:若頭疼,發熱,惡風,無汗,則麻黃證也;煩燥,則青龍湯證也。何曰:今煩燥甚。予投以大青龍湯,三投,汗解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
3)腹痛吐瀉的中暑:男,25歲,體質十分強壯,平素很少生病,然不自節制,喜暴飲暴食,故屢發下列症狀。突然嘔吐下痢,繼而發熱惡寒,腹痛如絞、自汗淋漓、小便短赤。予藿香正氣散一劑,痛瀉止、腹痛除。翌日大渴引飲,熱未退、自汗甚,轉用人參白虎湯,不甚差。隔日熱38度,大渴、惡寒未罷、頭痛、身體疼痛、無汗,轉用大青龍湯,二劑病盡除而停藥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