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枝麻黃各半湯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名稱[編輯]

林億:桂枝麻黃合半湯

出處[編輯]

傷寒論》宋本第23條:「太陽病,得之八九日,如瘧狀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其人不嘔,清便欲自可,一日二三度發。脈微緩者,為欲愈也;脈微而惡寒者,此陰陽俱虛,不可更發汗、更下、更吐也;面色反有熱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能得小汗出,身必癢,宜桂枝麻黃各半湯

組成[編輯]

藥物 份量
桂枝 (去皮) 一兩十六銖
芍藥 一兩
生薑 (切) 一兩
甘草 (炙) 一兩
麻黃 (去節) 一兩
大棗 (擘) 四枚
杏仁 (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) 二十四枚

桂枝(一兩十六銖,去皮) 芍藥 生薑(切) 甘草(炙) 麻黃(各一兩,去節) 大棗(四枚,擘) 杏仁(二十四枚,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)

上七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黃一二沸,去上沫。內諸藥,煮取一升八合,去滓,溫服六合,頓服,將息如上法。

加減[編輯]

本方或為異量之桂枝二麻黃一湯

去麻黃,杏仁,即為桂枝湯

去芍藥,大棗,生薑,即為麻黃湯

去芍藥,加石膏,為大青龍湯

層遞[編輯]

進一級,為大青龍湯

方論[編輯]

宋  林億

非各半也,宜云合半湯。

主治[編輯]

《方極》

桂枝湯麻黃湯二方證相半者。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痘瘡,熱氣如灼,表鬱難見點;或見點稠密,風疹交出,或痘不起脹,喘咳咽痛者,宜此湯。

醫案[編輯]

1)己酉夏,一時官病傷寒,身熱,頭疼,無汗,大便不通,已五日矣。予適自外邑歸城,訪之,見醫者治大黃芒硝輩,將下之矣。予曰:「子姑少待。」予適為診視,視之脈緩而浮,臥密室中,自稱惡風。予曰:「表證如此,雖大便閉,腹且不滿,別無所苦,何遽便下?於仲景法,須表證罷方可下。不爾,邪毒乘虛而入內,不為結胸,必為協熱利也。」予作桂枝麻黃各半湯,繼之以小柴胡湯。漐漐然汗出,大便通,數日愈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
2)常習性皮膚瘙癢症:男,已婚,嘉義溶劑廠員工。體質普通,除每年天氣寒冷時發皮膚瘙癢之外,並無著患。皮膚乾燥,缺乏脂肪,秋冬之際雖日夜瘙扒但沒有涎液。翌年夏初天氣漸熱,不需治療而自然消失。此次發生於夏初,而且瘙癢之前惡寒(不記得是否發燒)、頭眩、口發焦臭,且瘙癢程度甚於往年。依往例注射十餘日,但無稍差。用桂麻各半湯 (以發其小汗),一帖瘙癢減十之七八,再服三四帖全治。據云之後三年不再發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
3)肩背神經痛:女,25歲,體質雖非特別強壯,然健康程度稱得上標準。一年半前初生一女孩子,旋即感覺肩背強急疼痛而酸麻,繼即延及手腕、臀部。上述症狀在平時已覺難堪,一遇風邪時更為嚴重而激烈。自發見上述症狀同時常感頭眩起即眩暈。頭部瘙癢之甚而髮垢密生,據云二三日每洗髮一次,而仍髮垢盈頭、瘙癢不止,因此而妨害睡眠。大便正常。至於月經狀態雖無特別障礙,但每當月經來潮初日則子宮有酸疼感,而此次已逾四十日未來,但是否妊振,此時尚未可貿下斷語。唯據本人之經驗則似非妊振也。患者最感憂慮者為顏面枯燥,雀斑日漸叢生,在青年婦人而言是一種美麗的致命傷。用桂麻各半湯加葛根 ,一帖後頭部瘙癢止,是夜睡眠大佳。第二日再來雖筋肉疼痛未差,但我認為方證既已符合,縱使一時不能兼收各症之效,亦不宜輕易變換方劑,乃連用原方一禮拜而悉數收效。第一帖頭部瘙癢止、髮垢大減,則為始料所不及,因為頭部瘙癢及多髮垢,在臨床經驗上多屬麻杏苡甘湯的正面證,而本患者服一帖則差大半,真使我感覺意外之收穫。二帖後項背肩、腕骨、臀部等神經痛亦已見效,而七日間將一年半之宿疾一掃而盡。後來正擬治療其雀斑,旋因其夫調職離開遂作罷。治療原則除雀斑留待後日看月經情形再作第二步驟,其他症狀先行治療。考慮麻杏苡甘湯,或桂麻各半湯。前力出金匱要略風濕病,後者出傷寒論太陽篇,前力主風濕關節痛,兼及髮垢叢生、頭部瘙癢。後者主太陽病「不得小汗出」-故身發癢而兼及神經痛。此二方對本患者頗為適合,因此取捨相當費心,最後決定先投以桂麻各半湯,而以傷寒論之「項背強急」-宜葛根湯,則以藥理言之,葛根亦為緩解項背─即僧帽筋─之主藥。於是於桂麻各半湯中加葛根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
誤治醫案[編輯]

1)市人楊姓者,病傷寒,無汗,惡風,項雖屈而強,醫者以桂枝麻黃各半湯與之。予曰:「非其治也,是謂項強几几,葛根證葛根湯)也。」三投,然微汗解,翌日項不強,脈已和矣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