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枝二麻黃一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5條:「服桂枝湯,大汗出,脈洪大者,與桂枝湯,如前法。若形似瘧,一日再發者,汗出必解,宜桂枝二麻黃一湯。」
組成[編輯]
藥物 | 份量 |
---|---|
桂枝(去皮) | 一兩十七銖 |
芍藥 | 一兩六銖 |
麻黃 (去節) | 十六銖 |
生薑(切) | 一兩六銖 |
杏仁(去尖皮) | 十六箇 |
甘草(炙) | 一兩二銖 |
大棗(擘) | 五枚 |
加減[編輯]
異量同藥味者,為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加石膏,即為大青龍湯。
去桂枝,芍藥,生薑,即為麻黃湯。
去麻黃,杏仁,即為桂枝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桂枝湯證多,麻黃湯證少者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中風傷寒,棄置數日,或發汗後邪氣猶纏繞不去,發熱,惡寒,咳嗽,或渴者,宜選用以下三方(桂枝二越婢一湯,桂枝麻黃各半湯)。
瘧疾,熱多寒少,肢體惰痛者,五七發之後,擇桂枝二麻黃一湯,桂枝麻黃各半湯,先其發時,溫覆大發汗,則一汗則愈。若渴者,宜桂枝二越婢一湯。三方皆截瘧良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