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黃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5條:「太陽病,頭痛,發熱,身疼,腰痛,骨節疼痛,惡風,無汗而喘者,麻黃湯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6條:「太陽與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者,不可下,宜麻黃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7條:「太陽病,十日已去,脈浮細而嗜臥者,外已解也。設胸滿脇痛者,與小柴胡湯;脈但浮者,與麻黃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46條:「太陽病,脈浮緊,無汗,發熱,身疼痛,八九日不解,表證仍在,此當發其汗。服藥已微除,其人發煩目瞑,劇者必衄,衄乃解。所以然者,陽氣重故也,麻黃湯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51條:「脈浮者,病在表,可發汗,宜麻黃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52條:「脈浮而數者,可發汗,宜麻黃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55條:「傷寒脈浮緊,不發汗,因致衄者,麻黃湯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32條:「脈但浮,無餘證者,與麻黃湯。若不尿,腹滿加噦者,不治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35條:「陽明病,脈浮,無汗而喘者,發汗則愈,宜麻黃湯。」
組成[編輯]
麻黃三兩,去節 桂枝二兩,去皮 甘草一兩,炙 杏仁七十個,去皮尖
右四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溫服八合。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餘如桂枝法將息。
加減[編輯]
加白朮,即麻黃加朮湯。
加文蛤,石膏,大棗,為文蛤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千金方》
主卒忤,鬼擊,飛尸,諸奄忽氣絕,無復覺,或已無脈,口禁拗不開,去齒下湯,湯入口不下者,分病人發,左右足蹈肩引之,藥下,復增尿一升,須臾立蘇。
《方極》
治喘而無汗,頭痛,發熱,惡寒,身體疼痛者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初生兒,有時時發熱,鼻塞不通,不能哺乳者,用此方即愈。
治痘瘡見點之期,身熱如灼,表鬱難發,及大熱煩躁而喘,不起脹者。
治麻疹,脈浮數,發熱,身疼腰痛,喘咳,表壅不出齊者。
治哮喘痰潮,聲音不出,抬肩滾肚,不得臥,惡寒發熱,冷汗如油者,合生薑半夏湯,用之立效。
哮喘謐,大抵一年一二發或五六發,又有每月一二發者,其發必因外感,過食。自外感來者,宜麻黃湯,麻杏甘石湯,大青龍湯等。因飲食或大便不利而發者,先以陷胸丸,紫圓等取吐下,疏蕩宿滯,後用對證方為佳。
方解[編輯]
《劉渡舟論傷寒》
太陽病無汗而喘:麻黃湯證,有汗而喘屬寒者:桂枝加厚朴杏子湯證,有汗而喘屬肺熱者麻杏甘石湯證。
醫案[編輯]
1)鄉人邱忠臣,寓毗陵薦福寺,病傷寒。予為診視,其發熱,頭疼,煩渴,脈雖浮數無力,自尺以下不至。予曰:雖麻黃證,而尺遲弱。仲景云:尺中遲者,營氣不足,血氣微少,未可發汗。予於建中湯加當歸黃芪,令飲之。翌日,病者不耐,其家曉夜督發汗藥,其言至不遜。予以鄉人隱忍之,但以建中調理而已。及六七日,尺脈方應,遂投以麻黃湯。啜第二服,狂言煩躁且悶,須臾稍定,已中汗矣。五日愈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2)己酉,王仲賢患傷寒,發熱頭痛,不惡風,身無汗,煩悶,脈浮而緊,八九日不退。予診之曰:「麻黃證也,所感多熱,是以煩燥。」遂投以麻黃湯三服。至暮,煩愈甚,手足躁亂,揚擲不止。或以為發狂,須用寒藥。予爭之曰:「此汗證也,幸勿憂,切忌亂服藥。守一時,須稍定,比寐少時,中汗出矣。仲景云:至六七日,三部大,手足躁亂者,欲解也。蓋謂此耳。若行寒劑,定是醫殺。」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3)羽流病傷寒,身塋頭痛。予診之曰:「邪在表,此表實證也,當汗之。」以麻黃輩,數日愈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4)里人秦氏子得傷寒,發熱,身疼,骨節疼痛,惡風無汗。或者勸其不須服藥,待其自安。如是半月矣而病不除,不得已召醫治之。醫至,問日數,又不審其脈與外證。但云:「已過期矣,不可汗下矣!」且與調氣藥以正氣。復延予,予診其脈,浮澀而緊大,此麻黃證無疑者,但恐當汗不汗,化為衄血,必有是證。言未已,衄血作。予急以麻黃湯與之,繼之以犀角地黃湯,血止汗解愈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5)有豪子病傷寒,脈浮而長,喘而胸滿,身熱頭疼,腰脊強,鼻乾,不得眠。予日:「太陽陽明合病證。」仲景法中有三證:下利者葛根湯,不下利嘔逆者加半夏,喘而胸滿者麻黃湯也。治以麻黃湯,得汗而解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6)陶尚文治一人,傷寒四五日,吐血不止,醫以犀角地黃湯等治而反劇。陶切其脈,浮緊而數。若汗不出,邪由何解?遂用麻黃湯,一服汗出而愈。《名醫類案》
7)感冒衄血:女,12歲,體質普通。感冒發熱、鼻出血。西醫診治,熱不退、鼻血仍不止,轉就醫於某中醫,仍不見效。患者有表邪未入裏之證,枕邊汽水已開蓋,但未飲半滴,此口不渴無裏證。其父用冰囊貼其額上,而患者嫌惡,且雖高熱猶喜被覆,此為表未解之證。身無汗,脈浮緊。予麻黃湯一劑,熱退鼻血止,翌日轉用小柴胡湯。 發熱而併發衄血,以麻黃湯治癒者之例甚多。前中醫投以苦寒之梔子、黃芩、側柏葉之類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誤治醫案[編輯]
1) 陳姓士人,初得病,身熱,脈浮,自汗。醫者麻黃湯汗之,發熱愈甚,夜間不得眠,頭重,煩悶,悸悸然,中風證強責汗之過也。仲景云太陽病,發汗後,大汗出,胃中乾燥,不得眠,其人欲得飲水者,少少與之,令胃氣和則愈。予先與豬苓湯,次投之以當歸,地黃,麥門冬,芍藥,烏梅之類為湯飲之,不汗而愈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2) 鄉里市人姓京,鬻繩為業,謂之京繩子。其子年近三十,初我病,身微汗,脈弱,惡風。醫者誤以麻黃湯汗之,汗遂不止,發熱,心痛,多驚悸,夜間不得眠臥,譫語不識人,筋剔肉瞤,振振欲搖。醫者以鎮心驚風藥治之。予視之曰:「強汗之過也。仲景云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青龍湯,服之則筋惕肉瞤,此為逆也。唯真武湯可救之。仲景云:太陽病發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,心下悸,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湯主之。」予三投而大病除,次以清心丸,竹葉湯解餘毒,數日瘥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3)睢陽張士美病傷寒七八日。口燥飲水而不咽入,俄而衄血,脈浮緊,身熱。醫者云:「傷寒,脈浮緊,不發汗,因致衄者,屬麻黃湯。」予曰:「不可。古人雖云當汗不汗,熱化為血,此證亦有不可汗者。仲景云陽明病,口燥,但欲飲水而不咽者,必發衄。衄家不可發汗,發汗則額上陷,不得眠,不能眴此只可用犀角湯,地黃湯,若當時行麻黃,必額上陷,直視不眠也。」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