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芪建中湯
出處[編輯]
《金匱要略・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》第14條:「虛勞裏急,諸不足,黃芪建中湯主之。 」
組成[編輯]
桂枝(三兩,去皮) 甘草(三兩,炙) 大棗(十二枚) 芍藥(六兩) 生薑(三兩) 膠飴(一升)黃芪一兩半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納膠飴,更上微火消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原書加減[編輯]
氣短胸滿者,加生薑。
腹滿者,去棗加茯苓一兩半。
及療肺虛損不足,補氣加半夏三兩。
加減[編輯]
加當歸,為歸芪建中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千金》
療男女因積冷氣滯,或大病後不復常,若四肢沉重,骨肉酸疼,吸吸少氣,行動喘乏,胸滿氣急,腰背強痛, 心中虛悸,咽乾唇燥,面體少色,或飲食無味,脅肋腹脹,頭重不舉,多臥少起, 甚者積年,輕者百日,漸致瘦弱,五臟氣竭,則難可復常,六脈俱不足,虛寒乏氣, 少腹拘急,羸瘠百病,名曰黃芪建中湯,又有人參二兩。
《方極》
治小建中湯證而盜汗,自汗者。
《朱木通醫案》
肛門瘙癢,大都為肛門炎症。一般虛證用黃芪建中湯,次為消炎之梔子柏皮湯或大黃牡丹皮湯之類。
醫案[編輯]
1)乙巳六月,吉水譚商人寓城南,得傷寒,八九日心下惕惕然,以兩手撫心,身體振振動搖。他醫以心痛治之不效。予曰:「此汗過多之所致也。仲景云:持娘時,病患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所以然者,以重獲汗,虛故如此。又云: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湯證。」予投黃芪建中,真武及甘草桂枝(桂枝甘草湯),漸得平服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2)姚二二,久嗽背寒,晨汗,右臥咳甚,經事日遲,脈如數而虛,穀減不欲食。此情志鬱傷,延成損怯,非清寒肺藥所宜。(後期,鬱傷久嗽,肺氣虛)
黃芪,桂枝,白芍,炙草,南棗,飴糖
肺為氣出入之道,內有所傷,五臟之邪上逆於肺則咳嗽,此則久嗽背寒晨汗,全是肺氣受傷,而經事日遲,不但氣血不流行,血枯肝閉,可想而知。脈數,虛火也。虛則不可以清寒,況穀減不欲食,中氣之餒已甚,可復以苦寒損胃乎?與黃芪建中,損其肺者益其氣,而桂枝,白芍非斂陰和血之妙品乎?《臨證指南醫案・調經》
誤治醫案[編輯]
1)病經一月,兩脈虛浮,自汗惡風。此衛虛陽弱。人身之表,衛氣主之。凡所以溫分肉,肥腠理,司開闔者,皆此衛氣之用。故經曰:陽者衛外而為固也。今衛氣一虛,則分肉不溫,腠理不密,周身毛竅,有開無合。由是丟之外入,汗之內出,其熟從而拒之。用黃芪建中湯,以建立中氣,而溫衛實表也。越一日,病者叉手自冒心間,脈之虛澀特甚。此汗出過多,而心陽受傷也。仲景曰發汗過多,病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欲我按者,桂枝甘草湯主之。(渭按:自汗惡風不發熱,而兩脈虛浮,是營衛虛而無邪也。用黃芪建中湯,雖得仲景心法,惜藥多辛缺酸,滋生後患。心陽當改心陰,蓋汗從心出,汗出既多,心中之陰液受傷。故心中悸而不安,叉手自冒,欲借按以自衛也,所以有此變者。前方多辛散而缺酸斂。為不知養營以存衛也。黃芪建中,是鼓營以通衛。脈浮虛者,營不任鼓矣。既無心悸,既不當用此方,幸布紅棗能合甘草,生津以存陰。不然辛甘益陽,神明飛越矣。何不急加酸斂。經曰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)《印機草》清 馬元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