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蛤湯
出處[編輯]
《金匱要略》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第19條:「吐後,渴欲得水而貪飲者,文蛤湯主之。兼主微風,脈緊,頭痛。」
組成[編輯]
文蛤(五兩) 麻黃 甘草 生薑(各三兩) 石膏(五兩)杏仁(五十個)大棗(十二枚)
上七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溫服一升,汗出即愈。
加減[編輯]
去文蛤,杏仁,即為越婢湯。
去文蛤,石膏,大棗,即為麻黃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煩燥而渴,惡寒,喘咳,急迫者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應以汗解云云,是潠,灌,劫,激以生變證也。猶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,微惡寒,腳攣急者,誤用桂枝湯,致種種轉變也。今世賤隸無知之徒,方其身已有邪熱,不以為意;或冒雷雨而上途,或入水游泳取冷,以至若證者,夏秋之間,間亦有之,病情正同,宜以文蛤湯連進發汗。本論作文蛤散者,錯誤已。
方解[編輯]
《類聚方廣義》
文蛤湯,其證錯誤也明矣。驗之於事實,則自了了。夫以此方與大青龍湯,其所出入僅一味,而分量有小異耳。此方本發散之劑也,觀方後「汗出即愈」語而可見矣。如「兼主云云」八字,雖似注語,亦足以見其方意矣。今所舉特渴飲一證耳,是與渴欲飲水不止者同,文蛤散之證也。由之觀之,「吐後」以下十字,其為錯簡,斷乎明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