瓜蒂散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出處[編輯]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66條:「病如桂枝證,頭不痛,項不強,寸脈微浮,胸中痞鞕,氣上衝喉咽不得息者,此為胸有寒也,當吐之,宜瓜蒂散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55條:「病人手足厥冷,脈乍緊者,邪結在胸中,心下滿而煩,飢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當須吐之,宜瓜蒂散。」

《金匱要略》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第24條:「宿食在上脘,當吐之,宜瓜蒂散。」

組成[編輯]

瓜蒂一分,熬黃 赤小豆一分

《傷寒論》:右二味,各別搗篩,為散已,合治之,取一錢匕。以香豉一合,用熱湯七合,煮作稀糜,去滓。取汁合散,溫,頓服之。不吐者,少少加;得快吐,乃止。諸亡血、虛家,不可與瓜蒂散。

《金匱要略》:上二味,杵為散,以香豉七合煮取汁,和散一錢匕,溫服之,不吐者,少加之, 以快吐為度而止。亡血及虛者,不可與之。

加減[編輯]

去赤小豆,即一物瓜蒂湯

主治[編輯]

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
仲景論暍有三證:一則汗出,惡寒,身熱而渴,此太陽經中暍也。一則發熱惡寒,身疼痛,其脈弦細芤遲。一則夏月傷冷水,水行皮中,身熱,疼痛重而脈微弱,不可下,不可行溫針。上二證皆宜用白虎加人參湯,後一證宜用瓜蒂散,方治不見本論,而見於《金匱要略》,其脈證云治太陽中暍,身熱疼痛,而脈微弱者,夏月傷冷水,水行皮中所致,宜瓜蒂散(按:該為一物瓜蒂湯)。」

《方極》

治溫溫欲吐者。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卒中風,狂癎,暴厥,真頭痛,風眼,雷頭風,痰癖,肩背臂膊疼痛,霍亂,胃翻等,病毒在胸膈者,用之皆有效。但精氣虛乏者,腹力脫弱者,不可與之。

醫案[編輯]

1)毗陵一時官得病,身疼痛,發熱,體重,其脈虛弱。人多作風濕,或作熱病,則又疑其脈虛弱,不敢汗也,已數日矣。予診視之,曰:「中暍證也。仲景云太陽中暍者,身熱體疼,而脈微弱,此以夏月傷冷水,水行皮中所致也。」予以瓜蒂散治之,一呷而愈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
2)人病身體疼痛,面黃,喘滿,頭病,自能飲食,大小便如常,或者多以茵陳五苓散與之。予診其脈曰:大而虛,鼻塞且煩,其證如前,則非濕熱與宿穀相搏,乃頭中寒濕。仲景云疼痛發熱,面黃而喘,頭痛,鼻塞而煩,其脈大,自能飲食,腹中和無病,病在頭中寒濕,故鼻塞,納藥鼻中則愈。而仲景無藥方,其方見《外台》引《刪繁》證云治天几熱毒,通貫臟腑,沉鼓骨髓之間,或為黃疸,須瓜蒂散內鼻中。搐鼻當出黃水,慎不可吹入鼻中深處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
3)夏有高師病黃證,鼻內痠疼,身與目如金色,小便赤澀,大便如常,則知病不在臟腑。今眼睛疼,鼻額痛,則知病在清道中矣。清道者,華蓋,肺之經也。若服大黃,則必腹脹為逆。當用瓜蒂散,先含水,次搐之,令鼻中黃水盡則愈。如其言,數日而病除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