茵陳五苓散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出處[編輯]

《金匱要略》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第18條:「黃疸病,茵陳五苓散主之。」

組成[編輯]

茵陳蒿末(十分)五苓散(五分)

上二味和,先食飲方寸匕,日三服。

加減[編輯]

五苓散,加大黃,梔子,即為茵陳蒿湯

主治[編輯]

《方極》

五苓散證而發黃者。當有小便不利或渴證。

醫案[編輯]

1)五月避地維揚東面里沙中,一豪子病傷寒八九日,身體洞黃,鼻目皆痛,兩膊及項頭腰皆強急,大便澀,小便如金。予診曰:「脈緊且數,其病脾先受濕,暑熱蘊蓄於足太陰之經,宿穀相搏,鬱蒸而不得泄,故使頭面有汗,項以下無之。若鼻中氣冷,寸口近掌無脈則死。今脈與證相應,以茵陳湯調五苓散與之。」數日瘥。 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
鑑別醫案[編輯]

1)人病身體疼痛,面黃,喘滿,頭病,自能飲食,大小便如常,或者多以茵陳五苓散與之。予診其脈曰:大而虛,鼻塞且煩,其證如前,則非濕熱與宿穀相搏,乃頭中寒濕。仲景云疼痛發熱,面黃而喘,頭痛,鼻塞而煩,其脈大,自能飲食,腹中和無病,病在頭中寒濕,故鼻塞,納藥鼻中則愈。而仲景無藥方,其方見《外台》引《刪繁》證云治天几熱毒,通貫臟腑,沉鼓骨髓之間,或為黃疸,須瓜蒂散內鼻中。搐鼻當出黃水,慎不可吹入鼻中深處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