茵陳蒿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36條:「陽明病,發熱汗出者,此為熱越,不能發黃也;但頭汗出,身無汗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渴引水漿者,此為瘀熱在裏,身必發黃,茵陳蒿湯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60條:「傷寒七八日,身黃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腹微滿者,茵陳蒿湯主之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第13:「穀疸之為病,寒熱不食,食即頭眩,心胸不安,久久發黃為穀疸,茵陳蒿湯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《傷寒論》
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,擘 大黃二兩,去皮
右三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茵陳,減六升,內二味,煮取三升,去滓,分三服。小便當利,尿如皂莢汁狀,色正赤,一宿腹減,黃從小便去也。
《金匱要略》
茵陳蒿(六兩)梔子(十四枚)大黃(二兩)
上三味,以水一斗,先煮茵陳,減六升,納二味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小便當利,尿如皂角汁狀,色正赤,一宿腹減,黃從小便去也。
加減[編輯]
去大黃,梔子,加五苓散(豬苓,澤瀉,白朮,茯苓,桂枝),即為茵陳五苓散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一身發黃,心煩,大便難,小便不利者。
醫案[編輯]
1)黃疸、子宮出血所謂子宮癌:女,44歲,全身枯瘦,身色如熏黃,黃疸著明,眼球盡黃。子宮出血不止,云本病迄今已二三個月,各西醫皆診為可疑之子宮癌,唯赤貧無法入院治療。二三月來子宮出血斷斷續續,大多黑色血塊。嘔氣頻催、大渴引飲、微喘。臍下尤其臍兩旁自發痛、壓痛,日夜不休。體疼,腰肢疼痛延及腳腿。體溫居恆稽留於三十七度四五分之間。舌乾燥而黃,臍旁(尤其左臍旁)腫瘤如橘子大,硬結灼熱,即身體動搖亦痛不可堪。下血塊斷續不止,食思盡失唯嗜冷飲,日夜不能成眠。近五六日來已無大便。桃仁承氣湯合茵陳蒿湯七日份。症狀大減,再診則腫瘤消十之七八,原方再服七日。近於全治,轉桂枝茯苓丸料合五苓散料加附子棗仁黃芩十餘日,於是如無病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2)所謂肝病與膽病:男,34歲,水泥磚廠貨運汽車司機,體格高大,組織結實,狀似標準型運動選手。十餘日前突如感冒氣味,旋即膚色及眼睛皆發黃,全身不適,右季脅下硬結疼痛。西醫診斷為肝病兼膽病。經注射索價160元之特效針(當時一斗米43元),據醫師云一針即可見效,然經過所定期日後,不但不見好轉,反而身色更黃,又脅下更痛,如此遷延十餘日,經有人介紹來求診。自覺全身疲勞不支,右季脅下疼痛,按之竟然硬結壓痛。口渴、口苦咽乾、胸脅痞硬、便難、尿黃。用大柴胡湯合茵陳蒿湯。第一帖雖便仍不通,但右季脅下疼痛去大半而黃稍退,口苦胸脅痞硬亦差。第二帖加芒硝,便快通而黃盡退。第三帖更加石膏,於是趨於痊癒。以中醫眼光看,發黃為主徵,不一定都是肝膽病。依傷寒金匱,此症多半屬於瘀熱內蓄,或濕熱所致。宜辨別「身色如熏黃」、「身黃如橘子色」兩種。由急性熱病或中濕之演變者皆有呈此病象之可能。此病患當初僅用罷柴胡湯亦可完全治癒。我反悔合用茵陳蒿湯是多此一舉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