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虎加人參湯
名稱[編輯]
人參白虎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木第26條:「服桂枝湯,大汗出後,大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木第168條:「傷寒若吐若下後,七八日不解,熱結在裏,表裏俱熱,時時惡風,大渴,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木第169條:「傷寒無大熱,口燥渴,心煩,背微惡寒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木第170條:「傷寒,脈浮,發熱無汗,其表不解,不可與白虎湯;渴欲飲水,無表證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木第222條:「若渴欲飲水,口乾舌燥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痙濕暍病脈證第二第26條:「太陽中熱者,暍是也。汗出惡寒,身熱而渴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並治第十三第12條:「渴欲飲水,口乾舌燥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《傷寒論》
知母(六兩) 石膏(碎,綿裹,一斤) 甘草(炙,二兩) 粳米(六合) 人參(三兩) 上五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,湯成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《金匱要略》
知母(六兩)石膏(一斤,碎)甘草(二兩)粳米(六合)人參(三兩)
上五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湯成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加減[編輯]
去人參,則為白虎湯。
去人參,加桂枝,則為白虎加桂枝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仲景論暍有三證:一則汗出,惡寒,身熱而渴,此太陽經中暍也。一則發熱惡寒,身疼痛,其脈弦細芤遲。一則夏月傷冷水,水行皮中,身熱,疼痛重而脈微弱,不可下,不可行溫針。上二證皆宜用白虎加人參湯,後一證宜用瓜蒂散,方治不見本論,而見於《金匱要略》,其脈證云治太陽中暍,身熱疼痛,而脈微弱者,夏月傷冷水,水行皮中所致,宜瓜蒂散(按:該為一物瓜蒂湯)。」
《方極》
治白虎湯證而心下痞硬者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治霍亂吐瀉後,大熱煩躁,大渴引飲,心下痞硬,脈洪大者。
治消渴,脈洪數,畫夜引飲不歇,心下痞硬,夜間肢體煩熱更甚,肌肉日消鑠者。
治瘧病,大熱如毀,譫語煩燥,汗出淋漓,心下痞硬,渴飲無度者。
醫案[編輯]
1)從軍王武經病,始嘔吐,俄為醫者下之,已八九日,而內外發熱。予診之曰:「當行白虎加人參湯。」或云:「既吐復下是裏虛矣,白虎可行乎?」予曰:「仲景云見太陽篇第二十八證,若下後,七八日不解,熱結在裏,表裏俱熱者,白虎加人參湯。證相當也,蓋吐者為其熱在胃脘,而脈致令虛大。」三投而愈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2)城南婦人,腹滿身重,遺尿,言語失常。他醫曰:「不可治也,腎絕矣。」其家驚憂無措,密召予至,則醫尚在座。乃診之曰:「何謂腎絕?」醫家曰:「仲景謂溲便遺失,狂言,反目直視,此謂腎絕也。」予曰:「今脈浮大而長,此三陽合病也。胡為腎絕?仲景云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,譫語,遺尿,發汗則譫語,下之則額上生汗,生足厥冷,白虎證也。今病患譫語,以不當汗而汗之,非狂言反目直視,須是腎絕脈,方可言此證。」乃投白虎加人參湯,數服而病悉除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3)丙午歲,商人張皓,季夏得疾。胸項多汗,四股時冷,頭痛譫語。予診其脈:關前濡,關後數。斷曰:當作濕溫治。蓋先受暑,後受濕,暑濕相搏,是謂濕溫。投以白虎加參,次以白虎蒼朮。頭痛漸退,足漸溫,汗漸止,數日愈。此病名,賊邪,誤服藥則死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誤治醫案[編輯]
1)腹痛吐瀉的中暑:男,25歲,體質十分強壯,平素很少生病,然不自節制,喜暴飲暴食,故屢發下列症狀。突然嘔吐下痢,繼而發熱惡寒,腹痛如絞、自汗淋漓、小便短赤。予藿香正氣散一劑,痛瀉止、腹痛除。翌日大渴引飲,熱未退、自汗甚,轉用人參白虎湯,不甚差。隔日熱38度,大渴、惡寒未罷、頭痛、身體疼痛、無汗,轉用大青龍湯,二劑病盡除而停藥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