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黃附子湯
出處[編輯]
《金匱要略》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第15條:「脅下偏痛,發熱,其脈緊弦,此寒也,宜溫藥下之,以大黃附子湯。」
組成[編輯]
大黃(三兩)附子(三枚,炮)細辛(二兩)
上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溫三服,若強人煮取二升半,分溫三服,服後如人行四五裡,進一服。
加減[編輯]
去大黃,加麻黃,為麻黃細辛附子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腹絞痛,惡寒者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此方實能治偏痛,然不特偏痛,治寒疝,脇腹絞痛,延及心胸,腰腳,陰囊焮腫,腹中昤時有水聲,惡寒甚者。若拘攣劇者,合芍藥甘草湯。
醫案[編輯]
1)診斷不明的腫瘤:女,13歲,山村少女,營養發育均不良,其父因事入獄,年幼即幫忙耕作以致操勞過甚。右臍旁(盲腸部之淺表)生一鵝蛋大的腫瘤,疼痛難堪。經西醫外科診斷,不能確定, 要求開刀,患者家屬經濟困苦,無法籌出手術費。右臍旁屢發疝痛、墾痛,或自發痛,唯以藥費無著,故放任之。嗣後右臍旁疼痛漸劇,瘤肌漸次硬結而增大。同時隨之而來的是面黃肌瘦、食慾不振、頭眩目昏、病勢日漸沉重。脈微細無力,腫瘤大如鵝蛋,腫赤而光滑,微微蠕動,壓痛敏感,舌赤滑無苔、腰酸體倦、 食思不振,大小便正調。予當歸四逆加吳茱生薑湯,結果二帖全無反應。第三日轉用大黃附子湯,仍不差,唯大便略軟痛稍止。第五日用大建中湯,也不甚差,但疼痛大減。第六日用桃仁承氣湯合附子大黃湯加茵陳梔子,於是大便暢通,疼痛盡除,食思大增,唯腫瘤更大。其母產生疑慮,再三懇求變更處方,精諄諄勸說乃忍耐再服一周,這一星期未及半,腫瘤已消失大半。 一星期後腫瘤消失無餘。為期根治,轉用桂枝茯苓丸加甘草生薑苡仁之甲字湯含黃解湯三劑,於是身體恢復弱健,與常時無差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2)余嘗療一婦人,自言牝戶左邊突起凝硬者十餘年,年年發痛,眾治無效,診之,形如騖卵,即㿗疝也,發則大倍常,堅硬疼痛,寒熱交作,痛從少腹達臍傍,甚則及心胸,苦楚不可忍,年年二三發,每發用桃核承氣湯,大黃附子湯,芍藥甘草湯合方,則痛退腫消。 《類聚方廣義》
3)壯健者的肋間神經痛:男,45歲,頗強壯。以販薪柴為業。突然發熱惡寒,同時右下脅攣急疼痛至於不可轉側。痛時自汗淋漓,脈緊而弦,發病前已不大便四日。用大黃附子湯。一劑後瀉下、惡寒去而疼痛若失。金匱要略腹滿寒疝門:「脅下偏痛發熱,其脈緊弦,此寒也,以溫藥下之,宜大黃附子湯。」 「趺陽脈微弦,法當腹滿,不滿者,必便難,兩腳疼痛,此虛寒從下上也,以溫藥下之。」大黃附子湯是溫熱性瀉下劑,投藥之際能把握「此寒也」的診斷,則不論病名,皆可應用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4)心痛徹背背痛徹心:女,71歲,農家婦人。狀頗衰老。數年來以心痛徹背、背痛徹心之症狀,求各中西醫百治不差。主訴「二三年來每每(每日發作或一日夜數發)起發作性之心胸疼痛,急劇如錐刺6痛點呈流動性或散在性並無一定,節發作時或由胸部起而波及背部(如金匱之心痛徹背背痛徹心),或牽引而及側腹(如胸滿協下逆搶心之狀)-疼痛時印起惡寒口渴氣欲絕。平時多便秘。此時盛夏五月患者猶看厚夾衣則其寒冷可以推知。用烏頭赤石脂丸。以湯液之大黃附子湯煎服。疼痛大差。以湯液之大黃附子湯三帖囑其煎服,三日後其胞弟再來取藥,詢之據云大便並不太通,但各症狀已去十之七八,於是,四劑全癒。按本患者若以現代醫學眼光看之,諒為肋間神經痛。但從中醫的尺度而言,則屬金匱要略之胸痺心痛也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5)腎石症腰腹疼痛惡寒戰慄:男,35歲。體格雖非魁梧,但相當強健,貨運行運搬工。三日前發病,經醫院診斷為腎石症,注射服藥症狀反而轉劇。舉家驚惶,深夜從其本家運至市內其二兄處,又復連續注射十餘針,疼苦有增無減。患者以手足匍匐於床上,大聲呻吟不已。此時患者除主訴右脅下(即內腹斜筋橫貫至背後下腹壁之間)疼痛如刀割之外,更加全身惡寒戰慄。脈現緊弦。右腹側有鼓腸音。據云發病十餘日前則屢屢尿血(淡赤如血水狀)、大便少而硬,經注射治療後,乃變症如是。以上症狀正與《金匱》之「協下偏痛發熱,其脈緊弦,此寒也,以溫藥下之,宜大黃附子湯(寒疝)」符合,遂投以大黃附子湯。一劑後疼痛若遺,而惡寒盡除。是夜再服一劑,明日已與無病時無異。據云延至翌日始瀉大便。第二日全無病苦唯尿尚赤乃轉用五苓散料加味。 第三日復現輕微疝痛患部稍緊張,牽引痛,遂轉用芍甘黃辛附湯。 自第三日以後雖有疝痛,但頗輕微。第六日轉用桂枝加芍藥大黃湯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