芍藥甘草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9條:「傷寒脈浮、自汗出、小便數、心煩、微惡寒、腳攣急,反與桂枝,欲攻其表,此誤也。 得之便厥、咽中乾、煩躁吐逆者,作甘草乾薑湯與之,以復其陽。若厥愈足溫者,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,其腳即伸; 若胃氣不和譫語者,少與調胃承氣湯;若重發汗,復加燒針者,四逆湯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白芍藥 甘草(炙,各四兩)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分溫再服。
加減[編輯]
加附子,為芍藥甘草附子湯。
加柴胡,枳實,即四逆散。
加甘遂,半夏,即甘遂半夏湯。
加黃芩,大棗,為黃芩湯。
去芍藥,為甘草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拘攣急迫者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治腹中攣腹而痛者。小兒夜啼不止,腹中攣急甚者,亦有奇效。
腹證[編輯]
《漢方腹診講座》 藤平健
(腹直肌)腹力在中等程度前後,沒有其他如胸脇苦滿,心下痞硬等腹候,這種腹直肌緊張則是芍藥甘草湯的腹候。
醫案[編輯]
1)李某某,男,解放軍戰士。因患右腿鼠谿腫起一包,疼痛不已,乃入昌樂縣醫院治療。時余在該縣辦西學中班,得以會診。 症狀:右腿鼠谿溝中起一包塊,如雞卵大小,表面不紅,用探針抽之無物,牽掣其右腿拘急伸之不開,若用力一蹬足,痛難忍。足跟不著地,行路必架拐。 每夜晚兩筋經常轉筋而疼痛不堪。其脈弦細而數,舌吞紅而苔不顯。 辨證:此證乃肝血不足,不能養筋,因筋得血而始柔,今血不養肝,而筋不得其養是以拘急不伸。筋攣而經脈絀急,則鼠谿部出現筋疝,則腿不能伸直。 夫陽氣夜行於陰,今陰虛血燥,是以夜間經常腿又轉筋。 治法:甘酸化陰,緩解拘急。白芍24克 炙甘草12克,令服三劑。 服第一劑而腿不轉筋,三劑盡則鼠谿部腫包全消,照方而服兩劑則患腿伸直,其棄拐而步行出院。 《劉渡舟論傷寒・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剖析三》
2)有一李姓士人,得太陽,因汗後汗不止,惡風,小便澶,足攣曲而不伸。予診其脈,浮而大,浮為風,大為虛。此證桂枝湯第七證也。仲景云太陽病,發汗,遂漏不止,其人惡風小便難,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。三投而汗止,再投以芍藥甘草,而足得伸,數日愈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3)余嘗療一婦人,自言牝戶左邊突起凝硬者十餘年,年年發痛,眾治無效,診之,形如騖卵,即㿗疝也,發則大倍常,堅硬疼痛,寒熱交作,痛從少腹達臍傍,甚則及心胸,苦楚不可忍,年年二三發,每發用桃核承氣湯,大黃附子湯,芍藥甘草湯合方,則痛退腫消。 《類聚方廣義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