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逆散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出處[編輯]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18條:「少陰病,四逆,其人或欬,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痛,或泄利下重者,四逆散主之。」

組成[編輯]

甘草炙 枳實破,水漬,炙乾 柴胡 芍藥

右四味,各十分,搗篩,白飲和,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欬者,加五味子、乾薑各五分,並主下利;悸者,加桂枝五分;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五分;腹中痛者,加附子一枚,炮令坼;泄利下重者,先以水五升,煮薤白三升,煮取三升,去滓,以散三方寸匕,內湯中,煮取一升半,分溫再服。

加減[編輯]

主治[編輯]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為湯用反佳。以水一合五勺,煮取六勺。

或以下五證,皆本方所治,固不須加味,驗之於病者,自了然。

治痢疾累日下利不止,胸脇苦滿,心下痞塞,腹中結實而痛,裏急後重者。

此證與真武湯證易誤認,又治協熱利,而與桂枝人參湯有表裏之別,宜精診處措。

腹證[編輯]

四逆散腹證

比較[編輯]

《中醫臨證處方入門》龍野 一雄
處方 心下部 腹直肌 自覺症狀 參考
大柴胡湯 心下急 緊滿感 便秘
柴胡桂枝湯 浮細或弦 心下支結 緊張感
四逆散 拘攣 緊張感
柴胡桂枝乾薑湯 弦細或弱 微結 鈍重感 口渴,腹動

醫案[編輯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