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胡桂枝乾薑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47條︰「傷寒五六日,已發汗而復下之,胸脇滿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,往來寒熱,心煩者,此為未解也,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柴胡 半斤 桂枝(去皮) 三兩 乾薑 二兩 栝蔞根 四兩 黃芩 三兩 牡蠣(熬) 二兩 甘草(炙) 二兩
右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初服微煩,復服,汗出便愈。
加減[編輯]
去乾薑,牡蠣,栝蔞根,加生薑,大棗,白芍,半夏,即為柴胡桂枝湯。
去乾薑,牡蠣,栝蔞根,桂枝,加生薑,大棗,半夏,即為小柴胡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金匱要略》瘧病脈證並治第四附《外台秘要》方
治瘧寒多微有熱,或但寒不熱。
《方極》
治小柴胡湯而不嘔,不痞;上衝而渴,胸腹有動者。頭汗出者,是衝逆也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勞瘵,肺痿,肺癰,癰疽,瘰癧,痔漏,結毒,霉毒等,經久不愈,漸就衰憊,胸滿乾嘔,寒熱交作,動悸煩悶,盜汗自汗,痰嗽乾咳,咽乾口燥,大便溏泄,小便不利,面無血色,精神困乏,不耐厚藥者,宜此方。
瘧寒多云云,所謂勞瘧多此證,宜此方。
《漢方之臨床》第16卷第3號 龍野一雄
下口唇乾燥而皮剝落者。
比較[編輯]
《中醫臨證處方入門》龍野 一雄
處方 | 脈 | 心下部 | 腹直肌 | 自覺症狀 | 參考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大柴胡湯 | 緊 | 心下急 | 厚 | 緊滿感 | 便秘 |
柴胡桂枝湯 | 浮細或弦 | 心下支結 | 薄 | 緊張感 | |
四逆散 | 沉 | 拘攣 | 細 | 緊張感 | |
柴胡桂枝乾薑湯 | 弦細或弱 | 微結 | 軟 | 鈍重感 | 口渴,腹動 |
醫案[編輯]
1)丁某,男,36歲,工人。1983年3月16日初診。1972年曾患「肝炎」,經治療已愈。然自此以後,腹脹時作時止,近一月來,感覺肝區作痛,腹脹亦增劇,並伴有口渴,心煩,手指發麻等證。詢其大便則稱溏薄而瀉,每日二至三次,小便則反短少。切其脈軟大無力,視其舌質胖大,邊尖色紅,苔呈薄白。辨證:嘗患肝病,累及於脾,雖肝臟功能化驗正常,然脾氣實未復也。現證右脇作痛,而心煩,舌邊紅,主肝膽有熱之象,腹脹,便溏,口渴而小便少,乃脾寒氣沮,運化無力,陽不化液之徵。肝熱脾寒,陰陽為之不和,氣血為之不利。且疏泄一旦失司,肝氣亦必鬱而不伸,肝乘刑脾,則中氣更為澆漓。此病世少治法,惟仲景在大論第147條列出柴胡桂枝乾薑湯一方,它既能清肝膽,利樞機,又能溫脾陽,助氣化,為後世治療肝脾寒熱雜糅之證開辟了途徑。處方: 柴胡12克 黃芩6克 乾薑6克 桂枝6克 炙甘草6克 牡蠣12克 天花粉12克 三劑。3月19日又診,言服藥後,腹脹減輕,甚覺舒暢,大便成形,日解一次,右脇痛與煩渴等證均明顯好轉,認為藥已中病,仍以前方照服,約十數劑後逐漸告愈。《劉渡舟論傷寒》
2)長期泄痢口渴尿血:女,17月。父親經營劇團流動全省。初始胃口不開、食慾不振、日漸消瘦,經診斷為腸管寄生蟲充斥,服三包驅蟲劑而下痢,自是下水泄性痢日廿餘行,始終不見蟲出。數日後變青色水泄便,依然日夜無停,繼即尿血、自汗盜汗,大渴引飲無停時,患兒急速陷於衰弱虛脫,不能食、腹鳴、兩目緊閉、四肢厥冷、全身浮腫,家人大起恐慌。具備脾疳型,且全身浮腫,腹脹滿如覆釜,按之堅如石,腹皮菲薄、手足厥冷、脈沉細而遲、口渴甚,約三四分鐘必飲一大杯冷水。泄痢日夜廿餘行,腹中雷鳴,體溫居恒停留38.5C。枯瘦骨立,自汗隨拭隨有,如是可推知為脫汗。茯苓四逆湯加木香二帖。口渴減半,下痢十七八行、熱退、尿血止、自汗盜汗止、浮腫大減。原方再予三劑。症狀各減十之七八。轉用柴胡桂枝乾薑湯二劑。用附子弄玉湯,兼服消疳散,約半個月。已近無病,唯虛弱未全復。單用消疳散。數月後健康與普通小孩無異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3)上衝頭眩胸協苦滿:女,57歲,農家婦人,體格細長,屬於筋骨型,皮膚粗糙甲錯,然筋肉不甚弛緩。平素患頭重頭眩之症,荏苒年餘,近月來症狀加劇。頭重眩暈之甚,此外則屢屢上衝。現在更兼口苦、胸中痞滿。用半夏厚朴湯合柴胡薑桂湯一劑,遂無消息。二個月後介紹鄰人來診,自云上述疾病僅服一帖則諸症爽然若失,迄今二月餘健勝於常。依據上述症候群;頭眩上衝,該當於半夏厚朴湯證之奔豚氣之輕者。而口苦、胸中痞滿則屬於柴胡配劑之方。又以本患者屬於虛證型,柴胡配劑者當以柴胡薑桂湯為適合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4)肝病兼腎病與柴胡薑桂湯:女,65歲。有胃下垂,半月前忽然發熱,同時腹滿、疝痛、浮腫,乃請省立病院高醫師往診。蓋患者之女兒曾經服務於該院為護士,同事間交情不錯,所以隨請隨到。據云當時高醫生未曾診出病名,僅以葡萄糖一針敷衍了事,而病狀依然。於是轉X醫院, 經X博士診為肝炎,併發腎臟炎。幾經應急治療,腹膨滿旋消旋脹。乃於昨夜用瀉便劑,排出少許粘液便,熱退。可是瀉便後,一切症狀轉為複雜而危殆,遂由其妯娌轉囑我往診。患者坐臥轉側必需家人扶持,狀頗樵摔疲倦苦楚,呻吟。體質瘦小、貧血、熏黃、皮膚乾燥,外觀上頗似癆癠。顏面及下肢浮腫。腹膨滿壓痛,如覆釜狀,但弛緩綿軟、空虛、鳴動,按之瓦斯充滿。舌乾燥而赤肌無苔、手足溫、身微熱、脈弦遲。主訴全身疲憊、沉重、體疼、頭痛、口苦、口乾、嗜熱飲、胸協苦滿、心悸、嘔不止、季脅下(右)壓痛、頭汗、便秘、小便短赤、不食、不眠。就中以不眠及精神恐怖為重要;每因眼合,則見妖魔鬼怪。驚惶失措,精神不安。屢屢譫語。用柴胡桂枝乾薑湯,服藥後,嘔吐止,口乾除,頭眩、心悸差,腹滿痛減,頭汗亦止,睡眠佳。最顯效者為浮腫盡消、大便通,其他亦差。翌日來診,可以乘三輪車,由其兒媳扶持。自云所苦去大半。唯腹滿未甚消。第二、三日,不兼三輪車而由其兒媳以機車載其來診,原方。 在這一複雜嚴重危病之中,初診時,我「問不厭其詳」,將各種症狀分別加以整理,而發見「主證」在於「柴胡湯證具」(傷寒論),雖然經過誤治,但臨床所見「柴胡證仍在」(傷寒論)。於是,我決定從柴胡湯中找出答案。但柴胡湯中,有實證、虛證之別。實證者大柴胡湯,患者雖「便秘」、「腹滿」、「嘔逆」,但體質老衰、虛秘、虛滿,是不適合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,也是實證之劑,也不適合。至於小柴胡湯,屬於「和解之劑」,在此危急之際,有「緩不濟急」之嫌。最後乃於虛證柴胡桂枝乾薑湯著眼;脈弦遲、大便虛秘、腹虛滿、頭汗等等。所以用此方者,重用在於辛溫之桂枝、辛熱之乾薑。古人所謂「棘手著文章」, 此之義也。第四日,自云已無所苦楚,要求置全力於胃症狀。第五日、六日,為應其要求而轉用厚朴溫中湯,再轉安中散料加茯苓。胃症狀亦稍癒,食慾稍退,而全身血色亦佳,唯大便仍不太暢通。第七日忽以電話要求急診;突然惡寒戰慄、高熱、嘔逆、大渴、腹滿痛、肢節痛、讚語妄言、脈浮弦。知為「太陽與少陽併病」(太陽下),依傷寒法,轉用柴胡桂枝湯。一帖「太陽與少解,而各症狀俱除,此方共服三帖。十一日,回復柴胡桂枝乾薑湯。各種症狀可以說大部痊癒。自初診至停藥共計十四帖。當時我對此嚴重危殆之例,頗感複雜紛紜,但經過考慮,則本患者之中心「證」,始終不離「柴胡湯證具」。以此,一開始使投以柴胡桂枝乾薑湯。一劑見效如桴鼓。其間如忽然惡寒戰慄、高熱,也不過是傷寒論中之「併證」而已。因此,據傷寒論條文「太陽與少陽併病」,轉用臨時性之柴胡桂枝湯,一劑病除,三劑全治。對此種大病、危病,蓋在治療過程中,皆依據傷寒論原則「證」,按步就班,故能輕而易舉,於短短十四、五日間收到顯效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誤治醫案[編輯]
1)夜而喘息咳嗽晝日即差:女,54歲,農婦。體質相當瘦弱,有未老先衰之狀。四五年來以下述症候,經各中西醫生診治,病名雖為慢性氣管支炎,或氣管支喘息,但四五年來均無少差。喘息、咳嗽、喀稀薄清痰、胸協痞硬壓迫苦悶、屢發頭痛或齒痛,但一旦發作頭痛或齒痛之時,即上述之喘息、咳嗽自然歸於稍差。而且,胸協苦悶亦同時自然而癒,此種經過為臨床上所稀有。此外則口舌咽乾、嗜熱飲、不眠、大便正常(尿未詢及)。以上宿疾徑四五年之經驗,大都發作於晚上八九點鍾左右,發作時大都各症紛至沓來,苦楚異常,如是,延至深夜十二時以後,即自然漸趨於緩解。而翌日上午即殆如無病者。用半夏厚朴湯合柴胡桂薑湯一帖不應。翌日轉用小青龍湯加厚朴杏仁,是夜不發,連擴服用數個月而各症狀消失無餘。二月後其子因感冒來求診,談起此事輒致感謝之意。據云自喘息癒後體重漸增,顏面血色已現紅潤。唯有一症;手指屢屢自屈而不能如意伸直,或伸直強硬而不能如意屈曲,迄現在猶未癒。雖然此一病狀在末經我治療之前已有,但我的記錄未有如此記載,容許是此病狀被患者認為不重要,故在治療過程中未曾提及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2)眩暈症:年齡性別 男,50歲。省嘉商工友。在學校工作相當辛勤,去年二月某夜值班偶因操作過重,突然暈厥不省人事,經同事施救,蘇醒後當場大量吐水,自是之後經常頭眩、眩暈、極度心下痞塞、心臟無力、頸項及肩背強急而酸麻、口極苦、食思全失、大小便無異常。以上症狀荏苒年餘,百治不差。尤以不能食之故遂致日漸衰弱, 雖然年僅五十,但從外貌看,則似六十歲以上。其間歷經各中西萬生診治所得病名,唯為籠統之「貧血」二字而已。迨入本年來已無法忍耐上班,乃請病假銳意求醫,然大都失望。經人介紹,囑我醫治。脈弦而遲弱、舌濕潤微黃。用小柴胡湯二日無少差,轉半夏瀉心湯四日亦不差。再轉柴胡桂薑湯二三日唯頭弦稍輕而已。乃以「痰厥頭眩」為目標而用半夏白朮天麻湯,二帖後大差,食稍進。續服月餘各症狀盡除而食慾旺盛,體重亦增加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