茯苓四逆湯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出處[編輯]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69條:「發汗,若下之,病仍不解,煩躁者,茯苓四逆湯主之。」

組成[編輯]

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,生用,去皮,破八片 甘草二兩,炙 乾薑一兩半

右五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七合,日二服。

加減[編輯]

去茯苓,為四逆加人參湯

去人參,茯苓,則為四逆湯

主治[編輯]

《方極》

四逆加人參湯證而悸者。當有心下悸,惡寒證。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四逆加人參湯證而心下悸,小便不利,身瞤動,煩燥者。

醫案[編輯]

1)女,21歲,平素身弱體虛,顏面蒼白,一見可知為高度貧血。婚後五日,食入口即吐。 大渴,心下痞硬,腹中雷鳴,喜噎食臭等。投以生薑瀉心湯一劑即癒。因盲腸炎受診於某中西併用的醫生,經西藥注射、中藥汗下兼施,二日間陷於昏迷狀態,一息奄奄。雙目緊閉,意識矇矓,當然無法自述痛苦。脈微細而沉遲,手足逆冷,唯手心足心均有煩熱,呼吸微弱,盲腸部腫脹明顯, 按之不但不痛,顏面無苦楚表情,蓋已呈昏迷狀態也。大劑茯苓四逆湯,一日盡二劑,是夜清醒。翌日盲腸部疼痛不可觸近,自云頭眩甚,心下重壓感,口舌乾涸而不渴,大便泄,眼瞀,喜睡,身體倦重。原方維持五日,體力漸復,唯盲腸痛未盡除,第六日改用牡丹皮散料,旬餘全治。按厥陰:「大汗出熱不去(此患者無熱內拘急-盲腸炎)四肢疼又下痢,厥冷而惡寒」 屬此也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
2)長期泄痢口渴尿血:女,17月。父親經營劇團流動全省。初始胃口不開、食慾不振、日漸消瘦,經診斷為腸管寄生蟲充斥,服三包驅蟲劑而下痢,自是下水泄性痢日廿餘行,始終不見蟲出。數日後變青色水泄便,依然日夜無停,繼即尿血、自汗盜汗,大渴引飲無停時,患兒急速陷於衰弱虛脫,不能食、腹鳴、兩目緊閉、四肢厥冷、全身浮腫,家人大起恐慌。具備脾疳型,且全身浮腫,腹脹滿如覆釜,按之堅如石,腹皮菲薄、手足厥冷、脈沉細而遲、口渴甚,約三四分鐘必飲一大杯冷水。泄痢日夜廿餘行,腹中雷鳴,體溫居恒停留38.5C。枯瘦骨立,自汗隨拭隨有,如是可推知為脫汗。茯苓四逆湯加木香二帖。口渴減半,下痢十七八行、熱退、尿血止、自汗盜汗止、浮腫大減。原方再予三劑。症狀各減十之七八。轉用柴胡桂枝乾薑湯二劑。用附子弄玉湯,兼服消疳散,約半個月。已近無病,唯虛弱未全復。單用消疳散。數月後健康與普通小孩無異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
3)脾疳泄瀉口渴:女,3歲。以慢性腸炎受治於西醫數月,症狀轉壞而成慢脾(結核性腸間膜癆)之重症。全身消瘦脫肉,唯腹膨滿,熱稽留在三十八度半。手足逆冷、自汗盜汗、水泄性不消化下痢、尿清而多,臭氣甚、大渴引飲無停時、不眠、夜啼。據云此等症狀經西醫診治四五個月沒有起色。予茯苓四逆湯二劑,熱退、汗止、口渴除、泄痢次數減大半,食慾大進。同方續服月餘,將近無病狀態,於是轉用參苓白朮散料凡二個月,居然發胖與常兒無異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
4)結核性腹膜炎:女,3歲。二歲之時,因其母與人私奔,其父四出找尋,遂由其祖母抱養。然其祖母又因家計關係常外出為人幫傭,因而撫養失調,漸次虛弱。十二月末出水痘,繼又出麻疹,於是,下痢不止。自此之後急遽消瘦脫肉(原來極為肥胖),自汗、大渴、浮腫、腹脹滿、食思盡、肌黃髮直、顏面如猿狙狀、大小便發異臭、日夜啼泣不已。如上述之標準結核性腹膜炎。用茯苓四逆湯二帖,漸呈有形便而次數減大半。再投原方二帖則泄痢正而整個症候亦減。食思大進,患兒血色漸佳唯腹滿未消、肌肉未甚增。於是,為圖於長期服藥計,乃轉用消疳飲之粉劑。連服三四個月一切症候消失淨盡。翌年見此兒,活潑肥胖勝於往日。古時的慢脾,又稱為脾疳,按其整個症候群,相當於今日之結核性腹膜炎。此病之發端及其形成殆有固定,初起大都由於哺乳食餌等之失節,因而發生下痢型之急性腸炎,治療不適宜則成慢性腸炎,於是荏苒歲月則形成此症。當此症尚未定型之際,一般醫生大都以抗生物質之米國仙丹或肺癆針等為最高療法。然而,抗生物質雖號稱藥物的最高峰,但畢竟其效能也是有其一定範圍,不然,中醫臨床家又何從接觸此種病者。我每年接觸此種病者少說也有二三十名,泄痢嚴重者開始先以驅寒溫補之茯苓四逆湯一個長時期,然後長服消疳飲。症候不太嚴重、體力未盡衰者則始終僅用消疳飲一方,不知是僥倖成功,抑或是病者適合中醫療法?很少不成功者。關於此病的治驗我曾寫過數篇載於本書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
5)騰某,男,五十八歲。患水氣病,一身浮腫,手足發冷,精神煩躁不安,大便溏薄,小便短少,六脈皆沉,舌胖苔白滑。辨為脾腎雙虛,氣化不行的陰水之證。投茯苓四逆湯七帖,服至三帖則小便如湧,手足轉溫,病愈其半,又以真武湯善後而痊。《劉渡舟論傷寒》P.192

6)小兒腸炎、四逆湯與白頭翁湯之區別:男,9個月。當六個月時,患急性腸炎,發熱下痢,日夜十餘行,歷經各小兒科醫生,大抵以氯黴素、鹽水注射而已。然而下痢不稍差。但荏苒三月餘,熱已退,下痢依然,而日漸衰弱、蒼白,乃名之慢性腸炎。原來其父本籍豐原,隨父母來嘉居住,在故鄉祖父亦為中醫,聞訊乃付來處方一劑,函命其依法服用,據云是白頭翁湯加檳榔訶子。配藥服用,向晚服初煎,須臾下痢更甚,據說約一小時下痢十餘行,至晚上九時左右,不計其數。此時舉家恐惶,不知所措,嗣由同事之介紹請我往診。患兒衰弱之甚,蒼白中呈浮腫。腹膨滿、微熱、口渴、下痢粘液便、尿多而白、手足厥冷、脈微細。對此證,我認為是「少陰利」,應用四逆輩之附子乾薑,反以苦寒白頭翁、黃連、黃柏之白頭翁湯,所以,適得其反,宜其下痢更甚也。用「四逆輩」之茯苓四逆湯。是夜十時左右服藥,旋睡去。翌日全日排有形便共四次。第二日原方,排正常便二次,身體同復暖和、活潑。第三日依然用原方,於是痊癒停藥。共計僅服三帖。按四逆湯白頭翁湯,皆出《金匱要略》痢疾門。前者為辛熱藥,治寒痢;後者為苦寒藥,治熱痢。寒熱之別,懸若雲泥,中醫臨床家必須銘記也。此例始誤於長期使用氯黴素,由陽證而成為陰證,衰弱。最後以一劑白頭翁湯,幾乎不可收。不過,其祖父所以擬此方者,只憑傳聞而已,所謂「隔海問病」,情有可原。仲師曰:「問不厭其詳」,蓋戒其不可輕易擬方也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