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逆湯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名稱[編輯]

或名回逆湯

出處[編輯]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9條:「傷寒脈浮、自汗出、小便數、心煩、微惡寒、腳攣急,反與桂枝,欲攻其表,此誤也。 得之便厥、咽中乾、煩躁吐逆者,作甘草乾薑湯與之,以復其陽。若厥愈足溫者,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,其腳即伸; 若胃氣不和譫語者,少與調胃承氣湯;若重發汗,復加燒針者,四逆湯主之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91條:「傷寒,醫下之,續得下利清穀不止,身疼痛者,急當救裏;後身疼痛,清便自調者,急當救表。救裏宜四逆湯,救表宜桂枝湯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92條:「病發熱,頭痛,脈反沉,若不差,身體疼痛,當救其裏,宜四逆湯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25條:「脈浮而遲,表熱裏寒,下利清穀者,四逆湯主之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23條:「少陰病,脈沉者,急溫之,宜四逆湯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24條:「少陰病,飲食入口則吐,心中溫溫欲吐,復不能吐,始得之,手足寒,脈弦遲者,此胸中實,不可下也,當吐之。若膈上有寒飲,乾嘔者,不可吐也,當溫之,宜四逆湯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53條:「大汗出,熱不去,內拘急,四肢疼,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,四逆湯主之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54條:「大汗,若大下利而厥冷者,四逆湯主之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72條:「下利腹脹滿,身體疼痛者,先溫其裏,乃攻其表。溫裏宜四逆湯,攻表宜桂枝湯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77條:「嘔而脈弱,小便復利,身有微熱,見厥者難治,四逆湯主之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88條:「吐利,汗出,發熱,惡寒,四肢拘急,手足厥冷者,四逆湯主之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89條:「既吐且利,小便復利而大汗出,下利清穀,內寒外熱,脈微欲絕者,四逆湯主之。」

《金匱要略》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第14條:「嘔而脈弱,小便復利,身有微熱,見厥者,難治,四逆湯主之。」

《金匱要略》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第36條:「下利腹脹滿,身體疼痛者,先溫其裏,乃攻其表。溫裏宜四逆湯,攻表宜桂枝湯。」

組成[編輯]

甘草(炙,二兩) 乾薑(一兩半) 附子(生用,去皮,破八片,一枚)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溫再服。強人可大附子一枚、乾薑三兩。

加減[編輯]

去炙甘草,為乾薑附子湯

加量,為通脈四逆湯

加茯苓,人參,為茯苓四逆湯

加牡蠣,為牡蠣四逆湯

主治[編輯]

《方極》

治四肢厥逆,身體疼痛,下利清穀,或小便清利者。此甘草,君藥也。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乾嘔不止,冷汗厥逆,轉筋腹痛,脈微欲絕者,可用四逆湯

醫案[編輯]

1)市人周姓者,同里俱病,頭痛,發熱,耳聾,目赤,胸中滿悶。醫中見外證胸滿,遂吐之,既吐後,病宛然在。又見其目赤發熱,復利之,病不除,惴惴然恂慄。予診視之曰:「少陽誤吐下之過也。仲景云少陽中風,兩耳無聞,目赤,胸滿而煩者,不可吐下,吐下則驚而悸。此當用小柴胡湯。今誤吐下,遂成壞證矣,乃以牡蠣四逆湯調於前,繼之以桂枝柴胡各半湯,旬日瘥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