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頭翁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71條:「熱利下重者,白頭翁湯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73條:「下利欲飲水者,以有熱故也,白頭翁湯主之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第43條:「熱利下重者,白頭翁湯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《傷寒論》
白頭翁二兩 黃檗三兩 黃連三兩 秦皮三兩
右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不愈,更服一升。
《金匱要略》
白頭翁(二兩) 黃連 黃柏 秦皮(各三兩)
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一升,不愈更服。
加減[編輯]
加甘草,阿膠,為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熱利下重而心悸者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熱痢下重,渴欲飲水,心悸腹痛者,此方主治也。
貉丘岑先生曰:嘗在甲斐時,痢疾流行,無不嬰患者,其證每大便,且肛門灼熱如火,用此方多有效。余舉此說,數得效。
治眼目鬱熱,赤腫陣痛,風淚不止者。又為洗蒸劑,亦有效。
醫案[編輯]
誤治醫案[編輯]
1)小兒腸炎、四逆湯與白頭翁湯之區別:男,9個月。當六個月時,患急性腸炎,發熱下痢,日夜十餘行,歷經各小兒科醫生,大抵以氯黴素、鹽水注射而已。然而下痢不稍差。但荏苒三月餘,熱已退,下痢依然,而日漸衰弱、蒼白,乃名之慢性腸炎。原來其父本籍豐原,隨父母來嘉居住,在故鄉祖父亦為中醫,聞訊乃付來處方一劑,函命其依法服用,據云是白頭翁湯加檳榔訶子。配藥服用,向晚服初煎,須臾下痢更甚,據說約一小時下痢十餘行,至晚上九時左右,不計其數。此時舉家恐惶,不知所措,嗣由同事之介紹請我往診。患兒衰弱之甚,蒼白中呈浮腫。腹膨滿、微熱、口渴、下痢粘液便、尿多而白、手足厥冷、脈微細。對此證,我認為是「少陰利」,應用四逆輩之附子乾薑,反以苦寒白頭翁、黃連、黃柏之白頭翁湯,所以,適得其反,宜其下痢更甚也。用「四逆輩」之茯苓四逆湯。是夜十時左右服藥,旋睡去。翌日全日排有形便共四次。第二日原方,排正常便二次,身體同復暖和、活潑。第三日依然用原方,於是痊癒停藥。共計僅服三帖。按四逆湯與白頭翁湯,皆出《金匱要略》痢疾門。前者為辛熱藥,治寒痢;後者為苦寒藥,治熱痢。寒熱之別,懸若雲泥,中醫臨床家必須銘記也。此例始誤於長期使用氯黴素,由陽證而成為陰證,衰弱。最後以一劑白頭翁湯,幾乎不可收。不過,其祖父所以擬此方者,只憑傳聞而已,所謂「隔海問病」,情有可原。仲師曰:「問不厭其詳」,蓋戒其不可輕易擬方也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