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夏瀉心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49條:「傷寒五六日,嘔而發熱者,柴胡湯證具,而以他藥下之,柴胡證仍在者,復與柴胡湯。此雖已下之,不為逆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滿而鞕痛者,此為結胸也,大陷胸湯主之。但滿而不痛者,此為痞,柴胡不中與之,宜半夏瀉心湯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第10條:「嘔而腸鳴,心下痞者,半夏瀉心湯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半夏半升,洗 黃芩 乾薑 人參 甘草炙,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,擘
右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加減[編輯]
加甘草量,為甘草瀉心湯。
加生薑,減乾薑量,為生薑瀉心湯。
加柴胡,大棗,去乾薑,黃連,則為小柴胡湯。
加桂枝,加黃連量,去黃芩,則為黃連湯。
去黃連,黃芩,甘草,大棗,即乾薑人參半夏丸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嘔而心下痞硬,腹中雷鳴者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痢疾腹痛,嘔而心下痞硬,或便膿血者,及每飲食湯藥下腹,直漉漉有聲轉泄者,可擬用半夏,甘草,生薑瀉心三方。
治疝瘕積聚,痛侵心胸,心下痞硬,惡心嘔吐,腸鳴或下利者。若大便秘者,兼用消塊丸或陷胸丸。
《勿誤藥室方函口誤》
此方以飲與邪並結之下痞硬為目的,故於支飲或澼飲無效,而對飲與邪並結所致之嘔吐,噦逆,下利皆有特效。《千金翼》中加附子,即附子瀉心湯之意,乃溫散飲邪之老手段也。又虛勞或脾勞等,心下痞而下利者,於此方中加生薑為優,即生薑瀉心湯也。並有云若下利嘔吐甚者,並用《梅花無盡藏》之太乙丸為佳。
余喜用半夏瀉心湯,而加減亦有共法,其心下逆滿動悸者,加茯苓。背惡寒者,加附子。氣鬱者,加香附子。澼飲者,加吳茱萸,牡蠣。兼蛔蟲,惡心甚者,加蜀椒,烏梅。蓋茯苓瀉心為吉益家之試用,香附瀉心出自惠美氏之經驗,半瀉吳蠣由東郭所創。余本以椒梅瀉心源自《蛔志》,而加附子乃余之創意,寧知其方本出《千金翼》,余實乃與真人同轍也。
腹證[編輯]
比較[編輯]
《中醫臨證處方入門》龍野 一雄
有生薑瀉心湯的脈證及腹診,而以嘔吐為主症狀時,用半夏瀉心湯。
嘔吐和腹痛均顯著時,用黃連湯。
同時如有失眠或神經症狀,則可考慮甘草瀉心湯。上述各方根據脈很難區別,必須按症狀分辨,以確定適當的處方。
旋覆代赭湯證比生薑瀉心湯證稍虛,且宜根據有氣滯而使用,即心下痞硬,同時有顯著的膨滿感,噫氣,腹鳴等症狀,胃部的腹壁比生薑瀉心湯證者軟,或反而硬但深壓之則軟,有如氣體膨滿的觸覺,但有時胃部不膨脹而略為陷凹。似旋覆代赭湯而更虛且有停水者,用茯苓飲。
醫案[編輯]
1)麻疹後急性腸炎:男,1歲。四月末出麻疹,五月初發熱,嘔吐下痢,經西醫診斷為急性腸炎。注射鹽水,雖下痢稍差,而嘔吐反劇,腹滿,發熱仍不見效。半夏瀉心湯一帖,吐痢俱癒,熱亦退,二帖腹滿亦消。後以口渴小便不利,以五苓散與之,五六日間諸症霍然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2)男,2歲,高度脾疳。忽然發熱、吐瀉併作、口渴、腹中雷鳴、喜噫食臭、尿利減少。半夏瀉心湯一劑即癒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3)男,37歲。胃痛脹悶、嘔氣、噫氣、腹中雷鳴、口苦食不振、便少而硬、尿赤。黃連湯加大黃,不應。恍然大悟,改用半夏瀉心湯證,一劑見效,四劑全治。此乃明顯的半夏瀉心湯證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誤治醫案[編輯]
1)急性胃炎:女,20歲。外表看來相當健美。年初患卵巢炎,腰腹酸痛,帶下不止,服十餘日龍膽瀉肝湯,症狀癒十之七八。治療途中常苦不眠,轉用丹梔逍遙散料,三服全治,遂停藥。同年十一月又由於胃痛經某西醫診定急性胃炎,注射數日無少差。胃部膨滿灼熱疼痛、頭痛、口苦咽乾、大便秘(此外無寒熱證)用黃連湯加大黃二帖,大便雖然因此快通,但胃痛仍無少差。轉用半夏瀉心湯二帖,亦無效。第五日重往診察時,患者除胃痛之外更為口舌咽乾所困惱,因而由口苦咽乾聯想到柴胡湯證,又由此而想起傷寒論之柴胡桂枝湯條有「心下支結」之句。從臨床經驗,此「心下」二字包含胃部也,於是投以柴胡桂枝湯。一帖胃痛頭痛俱癒,連服三帖各症爽然若失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2)眩暈症:年齡性別 男,50歲。省嘉商工友。在學校工作相當辛勤,去年二月某夜值班偶因操作過重,突然暈厥不省人事,經同事施救,蘇醒後當場大量吐水,自是之後經常頭眩、眩暈、極度心下痞塞、心臟無力、頸項及肩背強急而酸麻、口極苦、食思全失、大小便無異常。以上症狀荏苒年餘,百治不差。尤以不能食之故遂致日漸衰弱, 雖然年僅五十,但從外貌看,則似六十歲以上。其間歷經各中西萬生診治所得病名,唯為籠統之「貧血」二字而已。迨入本年來已無法忍耐上班,乃請病假銳意求醫,然大都失望。經人介紹,囑我醫治。脈弦而遲弱、舌濕潤微黃。用小柴胡湯二日無少差,轉半夏瀉心湯四日亦不差。再轉柴胡桂薑湯二三日唯頭弦稍輕而已。乃以「痰厥頭眩」為目標而用半夏白朮天麻湯,二帖後大差,食稍進。續服月餘各症狀盡除而食慾旺盛,體重亦增加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