茯苓飲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出處[編輯]

《金匱要略》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引《外台》

組成[編輯]

茯苓 人參 白朮(各三兩) 枳實(二兩) 橘皮(二兩半) 生薑(四兩)

上六味,水六升,煮取一升八合,分溫三服,如人行八九里進之。

加減[編輯]

去茯苓,人參,白朮,即橘皮枳實生薑湯

去枳實,加甘草,大棗,為異功散

主治[編輯]

《外台》

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,自吐出水後,心胸間虛,氣滿不能食,消痰氣,令能食。

《方極》

治心下痞硬而悸,小便不利,胸滿,而自吐宿水者。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治胃反,吞酸嘈雜等,心下痞硬,小便不利,或心胸痛者。又治每朝惡心,吐苦酸水或痰末,兼用南呂丸陷胸丸等。

治老人常苦痰飲,心下痞滿,飲食不消,易下利者。又治小兒乳食不化,吐下不止。並治百日咳,心下痞滿,咳逆甚者,俱加半夏,有殊效。若脇腹有痞塊,或大便難者,兼用紫圓

比較[編輯]

《中醫臨證處方入門》龍野  一雄

旋覆代赭湯證比生薑瀉心湯證稍虛,且宜根據有氣滯而使用,即心下痞硬,同時有顯著的膨滿感,噫氣,腹鳴等症狀,胃部的腹壁比生薑瀉心湯證者軟,或反而硬但深壓之則軟,有如氣體膨滿的觸覺,但有時胃部不膨脹而略為陷凹。似旋覆代赭湯而更虛且有停水者,用茯苓飲

醫案[編輯]

一)21歲男子,一年前左右患感冒時服用阿士匹靈過量,致胃部不適。主訴為心下痞滿,容易疲倦,知餓但不欲進食感。大便一日一行。臍部有振水音。如果患者有足冷,小便頻,脈弱,可以給與人參湯或四君子湯,但是此症沒有相關症狀。考慮到腹部比較有彈力,便投予茯苓飲。服藥後胃部不適感消失,疲勞感改善,治療經四個月後恢復了健康。(《漢方診療三十年・200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