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子瀉心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55條:「心下痞,而復惡寒汗出者,附子瀉心湯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一枚,炮,去皮,破,別煮取汁
右四味,切三味,以麻沸湯二升漬之,須臾,絞去滓,內附子汁,分溫再服。
加減[編輯]
去附子,黃芩,即為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去黃連,黃芩,加細辛,即為大黃附子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瀉心湯證而惡寒者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老人停食,瞀悶暈倒,不省人事,心下滿,四肢厥冷,面無血色,額上冷汗,脈浮如絕,其狀彷彿中風者,稱之食鬱,食厥,宜附子瀉心湯。
《朱木通醫案》
應用目標為三黃瀉心證而具有惡寒。瀉心湯證:但欲眠,嚴重時,飲食或工作中亦可能呼呼大睡,又有手足微冷之證。
醫案[編輯]
1)嗜眠症:女,15歲,外觀上體質強健、血色佳良。自13歲患嗜眠症,不分工作中或行路,偶而兩睫一交即呼呼入睡,夜眠中常無故驚醒,於是不能成眠。似為頑健體質,唯脈現細微。居恒心下痞硬、後頭部緊張、月信正調唯血塊多,口乾而粘,而唾液則極乏。大便恒二、三日一行,硬而少。予附子瀉心湯一劑,精神振作,睡意消失,大便暢通,以後遂不再服藥而病亦癒。附子瀉心湯乃三黃瀉心湯加附子,應用目標為三黃瀉心湯證而具有惡寒。瀉心湯證:但欲眠,嚴重時,飲食或工作中亦可能呼呼大睡,又有手足微冷之證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