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陷胸湯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出處[編輯]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34條:「太陽病,脈浮而動數,浮則為風,數則為熱,動則為痛,數則為虛。頭痛發熱,微盜汗出,而反惡寒者,表未解也,醫反下之,動數變遲,膈內拒痛,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短氣躁煩,心中懊憹,陽氣內陷,心下因鞕,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。若不結胸,但頭汗出,餘處無汗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身必發黃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35條:「傷寒六七日,結胸熱實,脈沉而緊,心下痛,按之石鞕者,大陷胸湯主之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36條:「傷寒十餘日,熱結在裏,復往來寒熱者,與大柴胡湯;但結胸,無大熱者,此為水結在胸脇也,但頭微汗出者,大陷胸湯主之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37條:「太陽病,重發汗而復下之,不大便五六日,舌上燥而渴,日晡所小有潮熱,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,不可近者,大陷胸湯主之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49條:「傷寒五六日,嘔而發熱者,柴胡湯證具,而以他藥下之,柴胡證仍在者,復與柴胡湯。此雖已下之,不為逆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滿而鞕痛者,此為結胸也,大陷胸湯主之。但滿而不痛者,此為痞,柴胡不中與之,宜半夏瀉心湯。」

組成[編輯]

大黃六兩,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匕

右三味,以水六升,先煮大黃,取二升,去滓,內芒硝,煮一兩沸,內甘遂末,溫服一升。得快利,止後服。

藥物 組成
大黃 六兩,去皮
芒硝 一升
甘遂 一錢匕

加減[編輯]

去甘遂,加葶藶子,杏仁,為大陷胸丸

去甘遂,加甘草,為調胃承氣湯

主治[編輯]

《方極》

治結胸,從心下至少腹,硬滿而痛,不可近者。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東洞先生治一病人,昏昏不醒如死狀,及五六日者,用此方,速有效,可謂圓機活法矣。

肩背強急,不能言語,忽然死者,俗稱「早打肩」,急以鈹針放血,與此方取峻瀉,可以回一生於九死矣。

腳氣衝心,心下石硬,胸中大煩,肩背強急,短氣不得息者,產後血暈,及小兒急驚風,胸滿,心下石硬,咽喉痰潮,直視痙攣,胸動如奔馬者;真心痛,心下硬滿,苦滿欲死者,以上諸證,非治法神速,方劑駿快不能救,宜此方,是摧堅應變之兵,在用者能得其肯綮,而執樞機焉耳。

方論[編輯]

醫案[編輯]

1)維揚李寅,始病頭疼,發熱惡風。醫者下之,忽爾心下堅硬,項強,短氣,宛然結胸中證也。予曰:「幸爾脈不浮,心不煩躁,非陷胸湯不可。」投之,一宿乃下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