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連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73條:「傷寒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中痛,欲嘔吐者,黃連湯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黃連三兩 甘草三兩,炙 乾薑三兩 桂枝三兩,去皮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,洗 大棗十二枚,擘
右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溫服,晝三夜二。
加減[編輯]
去桂枝,減黃連量,加黃芩,即為半夏瀉心湯。
去黃連,半夏,大棗,加白朮,即桂枝人參湯。
方解[編輯]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心煩,心下痞硬,腹痛,嘔吐,上衝者。當有心中悸,心煩上衝證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治霍亂,疝瘕,攻心腹痛,發熱,上逆,心悸,欲嘔吐。及婦人血氣痛,嘔而心煩,發熱,頭痛者。
胃中有邪氣,邪氣謂寒飲也。
《朱木通醫案》
黃連湯治胃炎,便秘者加大黃,下痢者加茯苓,是一般原則。
腹證[編輯]
比較[編輯]
《中醫臨證處方入門》龍野 一雄
有生薑瀉心湯的脈證及腹診,而以嘔吐為主症狀時,用半夏瀉心湯。
嘔吐和腹痛均顯著時,用黃連湯。
同時如有失眠或神經症狀,則可考慮甘草瀉心湯。上述各方根據脈很難區別,必須按症狀分辨,以確定適當的處方。
醫案[編輯]
1)黃疸併發胃炎臍上硬結:男,30歲,典型勞動筋骨體質者。忽然臍上起硬結,疼痛不可忍,欲吐而不能吐,旋波及心下部,絞痛難堪,冷汗直流,幾至氣絕。西醫診治五六日未宣告病名,雖注射服藥並無效果。來診時乃由人扶持而入,疼痛呻吟。身色薰黃,角膜亦黃色明顯,下水泄痢、尿赤黃外,臥不可側取,疼痛休作有時, 雖嗜熱飲,然絕食已七、八日。先以人參丸(粉末)飲之,乃以安中散料合黃連湯加茵陳茯苓白朮煎劑二帖。一帖疼痛即止,二帖後能進食。再以原方二劑與之。之後改用安中散合小柴胡湯二帖,八珍湯加柴胡茵陳二帖。一星期後與平素無差矣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2)女,50+歲,平素非特別強健但並無著病。五年前不知何故而病胃炎。胃痛、嘔吐、口渴、頭痛、經西醫注射,漸漸平復,每每三四日或五六日痊癒。然年必數發,發則注射。然此次注射失靈,四五支下仍不能鎮痛。黃連湯一劑而癒,之後一年內無再發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3)多發性腹痛:男,45歲。本務農,後棄農就工,體質弱健。自四五年前屢發腹痛,各西醫診為胃炎,然百方治療均不能根治。胃痛時流動於臍的上下周圍。此外則心下痞硬、胸脅苦滿、口苦咽乾、大便艱澀、 小便不利、脈沉弦、舌無苔。予黃連湯加大黃白朮二劑,全治。以上症狀,以今日觀之,非大柴胡湯即小柴胡湯加白朮芒硝。不知當時何以用黃連湯而收效,自覺慚愧。黃連湯治胃炎,便秘者加大黃,下痢者加茯苓,是一般原則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4)女,40+歲,急性胃炎、胃痛、嘔吐、便秘,尿利減少,投以黃連湯加澤瀉車前草,二劑全治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5)急性胃炎注射三針不能止痛的少女:女,10歲,自幼兒時代即發育不太好,營養不良。八歲即屢發胃炎、胃痙攣 。一年中必發數次,痛時即嘔吐、心胸灼熱、便秘。如是三年間,發作時唯請西醫注鎮痛劑,大抵一兩針止痛。此次發作,連續注射三針而無少差。嘔吐、心胸灼熱、便秘。用黃連湯加大黃。結果 一劑疼痛止、嘔吐亦除。連服五劑已感瀉下過甚,於是由第六劑起去大黃。通計十餘劑胃病盡除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6)發作性胃炎:男,12歲。平素身體不太好,營養發育均不良。年餘以來屢發胃炎。發作時則胃痛、頭痛、發熱惡寒、項強、口渴嗜冷飲而嘔吐不已,而且平素大便正常,而一旦發病則大便不通。如是,年中必數發,發則以注射勉強敷衍。1960年12月15日又再發痛,依例仍請某西醫為之注射,然經過二日治療仍無少差。口發焦臭,其他症狀如上述。用黃連湯加大黃。隔十日,其母再來取樂,據云是日服後大便暢通而一切痛苦盡除,茲為安全計,希再服一劑。自是而後不再胃痛,事隔二年多矣,其間曾因感冒來求診,但胃病不復發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7)慢性胃炎:男,25歲,體力壯健。(房東之子陳君)平素不大患病唯動輒發生慢性胃炎,屢屢胃部鈍痛,但劇痛甚罕,痛時即不食,便難。此外則無所苦。當時我的另一患者以理中丸治癒胃病,陳君亦希望服理中丸,予二日份,初時覺稍差,但二日份服完後胃痛復作,仍然不大便。用黃連湯加大黃, 一劑後五月未嘗再發,在此之前一週間必有數發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8)赤痢狀之急性腸炎:女,45歲。農家婦。患者雖非高度衰弱,但面容顯得憔悴苦楚。突然發熱惡寒,同時併發下痢(粘液便),腹痛體疼。就治於某西醫,經注射及連續服用氯黴素(據云每日服二次)。發熱惡寒止而下痢腹痛更加嚴重,於是經介紹來求診。下痢、少量粘液便日廿餘行,繞臍絞痛,便意頻催。形成裡急後重、心下痞重、腹中雷鳴、口苦咽乾、空嘔、喜噎、口大渴而嗜熱飲。呼吸困難。〔西醫診斷為急性腸炎,但我認為赤痢的初期。〕我以心下痞硬及腹中雷鳴為主證,乃投以生薑瀉心湯加大黃,此為同日之上午。及患者取藥去後,再根據記錄檢討,始發見為大柴胡湯之正證,然患者既已歸去亦無之何也。迨下午忽然患者自來取藥,據云服藥後腹中雷鳴、空嘔、喜噎、心下痞硬已癒大半。然我仍認為未中正證,乃即座轉用大柴胡湯,一劑大便暢通各症狀去十之八九。第四日轉用黃連湯加大黃,二劑全治。按本患者發病初期既發惡寒,復裡急後重而體痛,必為葛根湯之正面證,及經西醫治療後熱退惡寒罷,剩下者為裹急後重之赤痢(見上述)狀態,是屬於大柴胡湯證,當時我草率從事,誤認為生薑瀉心湯證而投以瀉心湯,幸而不致大誤。倘初診時用大柴胡湯,當更收速效也。翌年一月十日以胃部嘈雜、鈍痛、嘔氣之症來求診,投以理中丸(丸劑)二日全治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誤治醫案[編輯]
1)男,37歲。胃痛脹悶、嘔氣、噫氣、腹中雷鳴、口苦食不振、便少而硬、尿赤。黃連湯加大黃,不應。恍然大悟,改用半夏瀉心湯證,一劑見效,四劑全治。此乃明顯的半夏瀉心湯證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2)永年胃痙攣的農家婦人:女,48歲。數年來經西醫診斷為胃痙攣,或急性胃炎。由於常年臥病,看似60+歲。居恒胃部疼痛如刀刺,痛點在臍上,痛時該部位硬結成塊、雷鳴、移動、拒按。痛時冷汗淋漓,手足振顫。日常腹部脹滿,尤以右旁更甚,嘔氣頻催,喜噎酸臭。酸臭如脫不可仰臥。恒口內冷淡,嗜熱飲,大便非秘即泄。老衰而消瘦、顏面呈熏黃之色而帶瘀黑、手足厥冷、脈沉微而遲。用生薑瀉心湯加川椒,不應。改用黃連湯加大黃木香,仍不應。經反省,改以大建中湯為主劑加入厚朴溫中湯,一劑大效。自云全體症狀癒十之七八。再取七日份藥,痼疾因而治癒不再發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3)急性胃炎:女,20歲。外表看來相當健美。年初患卵巢炎,腰腹酸痛,帶下不止,服十餘日龍膽瀉肝湯,症狀癒十之七八。治療途中常苦不眠,轉用丹梔逍遙散料,三服全治,遂停藥。同年十一月又由於胃痛經某西醫診定急性胃炎,注射數日無少差。胃部膨滿灼熱疼痛、頭痛、口苦咽乾、大便秘(此外無寒熱證)用黃連湯加大黃二帖,大便雖然因此快通,但胃痛仍無少差。轉用半夏瀉心湯二帖,亦無效。第五日重往診察時,患者除胃痛之外更為口舌咽乾所困惱,因而由口苦咽乾聯想到柴胡湯證,又由此而想起傷寒論之柴胡桂枝湯條有「心下支結」之句。從臨床經驗,此「心下」二字包含胃部也,於是投以柴胡桂枝湯。一帖胃痛頭痛俱癒,連服三帖各症爽然若失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4)急性胃炎:女,20歲。外表看來相當健美。年初患卵巢炎,腰腹酸痛,帶下不止,服十餘日龍膽瀉肝湯,症狀癒十之七八。治療途中常苦不眠,轉用丹梔逍遙散料,三服全治,遂停藥。同年十一月又由於胃痛經某西醫診定急性胃炎,注射數日無少差。胃部膨滿灼熱疼痛、頭痛、口苦咽乾、大便秘(此外無寒熱證)用黃連湯加大黃二帖,大便雖然因此快通,但胃痛仍無少差。轉用半夏瀉心湯二帖,亦無效。第五日重往診察時,患者除胃痛之外更為口舌咽乾所困惱,因而由口苦咽乾聯想到柴胡湯證,又由此而想起傷寒論之柴胡桂枝湯條有「心下支結」之句。從臨床經驗,此「心下」二字包含胃部也,於是投以柴胡桂枝湯。一帖胃痛頭痛俱癒,連服三帖各症爽然若失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5)突然手足強硬麻痺刺痛:女,28歲,中等身材、貧血著明、顏面蒼白、手足厥冷、脈沉微而遲,總之屬於虛寒證也。以月經逾期求診。月經逾期六七日,居恒頭眩體倦,屢屢肛門瘙癢,大便數日一行而硬,排便時腹中疼痛,帶下多而微黃。此外症狀即自最近以來恆於深夜無故發惡寒甚者且戰慄。如此突發惡寒不分在被窩內熟睡中,或末睡之時。然稍後自然而癒。用小柴胡湯合香蘇散(此方出日本幕府時代某名醫之創意,專以試探月經閉止後是否妊振或逃經者)二劑後全無反應。隔四日復來,症現頭痛以外更有心下痞硬、腹中雷鳴。於是轉用黃連湯與之。初十日(即治療後第四日)下午一時左右忽由其夫以自行車載來,蓋突然變症也。據云昨夜再度起惡寒戰慄,而四肢之指趾彎曲強硬不得動彈,且同時刺痛麻痺。頭眩、耳鳴、心悸之甚。我睹此狀態為之吃驚不少。蓋三四日來皆自己騎自行車來就診,如今變成如此,問心實有無限內疚。於是經細心候脈;微細欲絕,而且極遲,手足厥冷如冰。照此轉變在原則上必為誤汗或誤下才有如是之變證。但此三四日來所用者皆為和劑,何來如此急變?患者自初十日早晨至復診時之下午,全日無尿。遂細心加以檢討:患者常於夜深起惡寒戰慄,必為內有久寒,且此數日來屢屢寒流降境,因而發此症狀亦未可知。於是依據《傷寒論》誤汗之原則(實則未曾汗出),投以桂枝加附子湯,又以此患者全日無尿乃更加朮茯苓。據云取藥回至家中已兩手彎如握拳,由家人用力解之亦不能伸直。嗣服藥後一睡醒來則強硬疼痛麻痺等症如遺。連服三劑頗感元氣大復,遂一意治療經病;轉用當歸四逆加薑茱而加以催經之桃仁丹皮紅花。連服二劑月經已來。自是頭眩癒十之八九,肛門不復瘙癢而惡寒不再發。仍用原方與之而痊癒。桂枝加附子湯運用目標是;「太陽病、發汗、遂漏不止。其人惡風、小便難、四肢激急、難以屈伸」(太陽上篇)。此條是說;太陽中風應當解肌,而誤以麻黃湯或大青龍湯等之強力發汗劑投之,以致發汗過多,不但邪從汗出,則「正」亦隨之大泄,於是陷於「正」虛,津液枯竭。換以現代術語;此條所指者為本症係婁麻質斯或神經炎之發病初期而熱,解熱劑投以後,熱雖解,但汗中樞之刺戟興奮仍在,所以招致發汗漏不止之症。運用桂枝加附子湯以治「汗漏不止」或「四肢微急難以屈伸」,雖然《傷寒論》指示為誤汗所招致。但在臨床經驗上,則大可不必拘泥於有無誤汗。不過,從藥物上看是溫經固表之劑,斷不可用於陽實證者,如本患者則是一例。又本患者初十日一整日無尿,及其蘊蓄既久之惡寒均與傷寒原文符合,然末經發汗也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