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中丸
名稱[編輯]
理中湯,人參湯,治中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86條:「霍亂,頭痛,發熱,身疼痛,熱多欲飲水者,五苓散主之。寒多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96條:「大病差後,喜唾,久不了了,胸上有寒,當以丸藥溫之,宜理中丸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59條:「傷寒,服湯藥,下利不止,心下痞鞕。服瀉心湯已,復以他藥下之,利不止。醫以理中與之,利益甚。理中者,理中焦,此利在下焦,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。復不止者,當利其小便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第5條:「胸痹心中痞氣,氣結在胸,胸滿,脅下逆搶心,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,人參湯亦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《傷寒論》理中丸
人參 乾薑 甘草炙 白朮各三兩
右四味,搗篩,蜜和為丸,如雞子黃許大。以沸湯數合和一丸,研碎,溫服之,日三四、夜二服。腹中未熱,益至三四丸,然不及湯。湯法:以四物依兩數切,用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若臍上築者,腎氣動也,去朮,加桂四兩;吐多者,去朮,加生薑三兩,下多者,還用朮;悸者,加茯苓二兩;渴欲得水者,加朮,足前成四兩半;腹中痛者,加人參,足前成四兩半;寒者,加乾薑,足前成四兩半;腹滿者,去朮,加附子一枚。服湯後,如食頃,飲熱粥一升許,微自溫,勿發揭衣被。
《金匱要略》人參湯
人參 甘草 乾薑 白朮 (各三兩)
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加減[編輯]
加桂枝,即為桂枝人參湯。
加附子,即為附子理中湯。
去人參,加茯苓,即為甘薑苓朮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心下痞硬,小便不利,或急痛,或胸中痹者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產後續得下利,乾嘔不食,心下痞硬,腹痛,小便不利者;諸病久不愈,見心下痞硬,乾嘔不食,時時腹痛,大便濡瀉,微腫等證者;老人每寒暑之候下利,腹中冷痛,瀝瀝有聲,小便不禁,心下痞硬,乾嘔者,俱為難治,宜此方。若惡寒,或四肢冷者,加附子。
《朱木通醫案》 對食慾缺如,只欲飲水的症狀,用人參湯可收效。
理中丸出《傷寒論》之霍亂門,與《金匱要略》胸痺心痛門之人參湯同, 現在一般中醫學研究家皆知此方有兩個名稱。嗣後,宋蘇頌之治中湯, 明張景岳之調中湯皆是此方之異名。關於人參湯之運用範圍相當廣泛,古來頗為醫家賞用。然一般多以湯劑應用,用丸劑者很少見。 這原因諒為理中丸方後有「然不及湯」之句,從此句「不及湯」三字推測之, 可知丸劑之收效不及湯劑之的確而迅速也。然而,近來世人習用西藥之簡便, 大多數患家除萬不得已之外,皆希望投以丸散。所以, 中醫臨床家處在這個時勢也是不得不稍為遷就。因此筆者自正式以此道謀生以來, 對於理中湯證之患者,急病者用理中湯,慢性者則用理中丸,大抵收效也過得去。 現筆者將服用丸劑之成績,其有服用後之報告者,錄存於下。丸劑之理中丸在《傷寒論》原方為雞子黃大,用時以熱開水溶解。雞子黃大約合四臺錢,但我為劃一起見,做一丸一錢,用熱開水服下。
比較[編輯]
《朱木通醫案》
下痢口渴與人參湯五苓散之鑑別
人參湯(一名理中丸)與五苓散的應用不同處在口渴與不渴。 「 霍亂頭痛發熱,身疼痛。熱多,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。寒多,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 」(辨霍亂病證併治)
人參湯 | 五苓散 | |
---|---|---|
脈象 | 沉或沉遲 | 浮或浮弦 |
表裏 | 裏證 | 表證 |
寒熱 | 寒證 | 熱證 |
口渴 | 不渴 | 口渴 |
醫案[編輯]
1)曹生初病傷寒,六七日,腹滿而吐,食不下,身溫,手足熱,自利,腹中痛,嘔,惡心。醫者謂之陽多,尚疑其手足熱,恐熱蓄於胃中而吐嘔,或見吐利而為霍亂。請予診,其脈細而沉,質之曰:「太陰證也。太陰之為病,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。」予止以理中丸,用仲景云如雞子黃大,晝夜投五六枚,繼以五積散,數日愈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2)夏,鍾離德全,一夕,病上吐下瀉,身冷,汗出如洗,心煩躁,予以香薷飲與服之,翌日遂定,進理中等調之痊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3)女,24-25歲,平素身虛體弱。屬陰虛證體質。即體格瘦削、面容蒼白、唇口血色缺乏、身體手足易冷。宿有胃病,容易膨滿疝痛,動輒下水泄痢。口內經常冷淡,絕對不敢飲冷, 此外則居恆頭重眩暈耳鳴。此乃中年常有之病,大底用人參湯一二劑便得小康。此次再發,除腹滿腹痛以外,更具腹中雷鳴下痢完穀,頭眩體疼。予桂枝人參湯合厚朴溫中湯,服二劑,症狀去十之七八。然翌日眩暈更甚,全身手足振顫如欲仆地狀,乃轉用單方真武湯,二劑全治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4)女,79歲,體質瘦削。忽而全腹部疼痛如絞,不可觸近。唯不見蠕動不安,不聞腹鳴,嘔吐下痢、多尿、惡寒之甚。脈沉遲而弱,手足冷,腹虛滿。大建中湯加附子半夏甘草。腹痛止,惡寒未盡,痢稍差。翌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甘草砂仁厚朴,各症大差。第三日恢復大建中湯加附子半夏甘草。第四日因兼有眩暈,轉用真武湯加桂枝細辛砂仁。第五日人參湯加五味茯苓半夏陳皮,於是全治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5)口腔炎-口舌糜爛:女,約40歲,劇團伶人。由於感冒發熱,治癒後口舌麋爛。初唯妨礙飲食,在家鄉治療,某中醫投以寒涼劑,於是糜爛愈甚,連冷水亦不可入口。脈象及症候 「患者體雖不甚虛、脈不沉遲,但口內常冷淡,溫溫欲吐,滿口稀薄白唾,不渴,舌雖破爛如大豆大,但赤滑光澤,而且大便不硬不秘,尿清而多。予大劑人參湯。二日後訪之,云服人參湯一劑破爛盡癒,而口內亦無冷淡感,唾沫亦除。原欲開甘露飲一劑,忽然猛悟;如果消炎劑能治此病,原中醫之清涼劑應能治癒。故再仔細詳診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6) 幼兒浮腫與下痢:男,4歲。平素頑健而飲食旺盛。隨時患風邪發熱,服用麻黃湯,或安靜二三日便自痊癒,好久沒有請醫師。數月前患百日咳,此後時起下痢,食慾不振,雖然臥床,但元氣尚佳。某日忽然陷於危篤狀態。顏面蒼白,全身微輕浮腫,脈顯遲弱。用五苓散一服。服藥後沒有何等變化。乃改人參湯五日份與之。第二日排有形便,食亦稍進。浮腫漸次減退,氣血漸復。對食慾缺如,只欲飲水的症狀,用人參湯可收效。五苓散證的浮腫,其必發症狀是:小便不利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7)胃下垂:男,60歲,勞動型,平時雖不甚強健然未患有特別疾病。近一二年屢屢覺胃部嘈雜鈍痛,空腹時尤甚,故不時囁取食物以鎮痛。西醫診為胃下垂症。然治療數月仍無稍差。體質略見消瘦而蒼黑,胃部嘈雜鈍痛一日數發。食慾不振、嗜熱飲、便秘傾向、頭眩體倦、口內冷感、多唾液、屢屢不眠、脈遲。用厚朴溫中湯,三日未見顯效。第四日轉用理中丸二日,於是大差。 續服月餘不唯嘈雜鈍痛俱除,而食欲大振,自云體重。(備註:一日,忽右胸骨椎刺痛難堪,乃暫兼用烏頭赤石脂丸二次(一次三粒)遂癒。仍續服理中丸二月,胃疾患消失若遺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8)胃部脹滿喘息之老婦人:女,70歲,體格瘦小、老態龍鍾。久年喘息百治不差。全身冷感、手足厥冷脈細而遲。據云居恆胃部脹滿,脹滿之甚即發作咳嗽喘息,唾稀薄痰水,喘咳甚時飲熱湯或熱開水即稍差。然半小時後復發作如初,且腹脹愈甚。 此外則吞酸、頭眩、便秘、多尿、口內冷感、食慾不振。用理中丸。十餘日後再來取藥,據云服藥後,感覺胃部爽快而喘息止,停藥則再發如初。因而誤解此藥混有麻醉劑,詢之,老婦因經濟關係,發作時服一二丸,癒後則停藥。以二十日份贈之,自後遂不再發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9)胃下垂、生殖器性神經衰弱:男,42歲。身體瘦弱顏面蒼白缺乏血色。五六年來以胃下垂及胃筋衰弱症治療無少差,乃放棄莊稼生活,於嘉義高農學校管理乳牛。據云此職工作不需太勞動,適合其半療病半工作之條件。惟半年餘遍訪各中西醫而病況益加嚴重,遂漸萌厭世之念。經友人介紹來診。身體瘦弱顏面蒼白缺乏血色,一望即可斷定為虛寒之體質。據云三十歲以前身體壯健為全村冠,唯三十歲年尾忽患急性虹彩炎,併發扁頭痛,於是服用寒涼之藥年餘,之後,漸覺胃部不快、嘈雜、嘔氣、不食。此間雖經著意加療,然每況愈下。至五六年前益發嚴重,迄今猶有進展之勢。其症狀如下:全身倦怠脫力、頭眩眼花、易寒冷、胃部虛滿嘈雜、口內冷淡而多唾、唾液多即發生嘔氣。屢屢吐水,吐水大多發於早晨。食思極度減退、大便正常、尿清利(唯天氣寒冷即尿少)、殘尿淋瀝不淨(據云十八歲時則如是)。近年來房事頗感不能。此外兼有微熱、咳嗽。以上症狀五六年來歷經各中西醫生皆診斷為胃下垂兼胃筋衰弱,至於房事不能則為全身衰弱所致。推定由於長年胃病以致陷於高度衰弱,決定先以胃下垂為治療對象,乃投附子理中湯加利濕之茯苓,溫胃之吳茱,又以其具有臨時性之微熱咳嗽乃再加五味子,細辛。二帖後咳嗽微熱解、嘔吐止。原方持續十餘日,各種症狀癒十之八九,元氣大復、血色大增,至於頭眩眼花則隨胃病而消失若遺。迄無疾病徵候,乃轉用理中丸以為長期調養。大抵理中丸服用月餘而全身恢復如常時。至於房事是否強化則未詢之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10)喘息喜唾咽喉乾燥感:男,42歲。久年喘息症,先以小青龍湯、苓甘薑味辛夏湯投之大都預期收效。其間因時關係及遠方旅行,服藥不能繼續時,則用理中丸頓服之,亦皆收效。嗣後仍有輕微發作,在發作預覺前服二粒理中丸(熱開水服)。即時止喘,如是用為常服藥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11)男,60歲,外觀並無衰弱狀態。一日中每每發作胃部嘈雜疝痛,吐水喜唾,因此不能多食,大便未曾細詢。經某西醫以X光照射,發見胃下垂,須開刀手術。其妻主張在手術之前先用中藥治療,至不得已時手術末遲,於是來求診。用厚朴溫中湯三日份,雖稍有見效,但不太顯著,轉用理中丸二日份(丸劑一粒一錢, 一次服二粒),翌日見顯效,續服六日,胃痛、嘈雜、吐水、喜唾等症若遺。據本人云舊時晨食僅半碗稀粥,即不能再進,中晚二餐亦僅米飯一碗而已,多則不感美味。現在早晨米飯碗半猶感不足。中晚兩餐非二碗以上不足,全身元氣大增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12)赤痢狀之急性腸炎:女,45歲。農家婦。患者雖非高度衰弱,但面容顯得憔悴苦楚。突然發熱惡寒,同時併發下痢(粘液便),腹痛體疼。就治於某西醫,經注射及連續服用氯黴素(據云每日服二次)。發熱惡寒止而下痢腹痛更加嚴重,於是經介紹來求診。下痢、少量粘液便日廿餘行,繞臍絞痛,便意頻催。形成裡急後重、心下痞重、腹中雷鳴、口苦咽乾、空嘔、喜噎、口大渴而嗜熱飲。呼吸困難。〔西醫診斷為急性腸炎,但我認為赤痢的初期。〕我以心下痞硬及腹中雷鳴為主證,乃投以生薑瀉心湯加大黃,此為同日之上午。及患者取藥去後,再根據記錄檢討,始發見為大柴胡湯之正證,然患者既已歸去亦無之何也。迨下午忽然患者自來取藥,據云服藥後腹中雷鳴、空嘔、喜噎、心下痞硬已癒大半。然我仍認為未中正證,乃即座轉用大柴胡湯,一劑大便暢通各症狀去十之八九。第四日轉用黃連湯加大黃,二劑全治。按本患者發病初期既發惡寒,復裡急後重而體痛,必為葛根湯之正面證,及經西醫治療後熱退惡寒罷,剩下者為裹急後重之赤痢(見上述)狀態,是屬於大柴胡湯證,當時我草率從事,誤認為生薑瀉心湯證而投以瀉心湯,幸而不致大誤。倘初診時用大柴胡湯,當更收速效也。翌年一月十日以胃部嘈雜、鈍痛、嘔氣之症來求診,投以理中丸(丸劑)二日全治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誤治醫案[編輯]
1)胃下垂兼喘息症:女,老年,身體瘦小,蒼白中帶浮腫氣象,為陰虛性體質。早年手節撫孤,30歲即患喘息咳嗽,久久不癒,嗣後更以佛持齋,以致營養不良,旋及患胃下垂至今。西醫診斷為絕望之病。患者側臥床上,枕邊置一痰壺,壺中滿貯痰唾如牛乳起波沫者,如是斷定患者八成為寒痰亢盛。手足厥冷、手心煩熱、脈沉遲、舌白而粗糙、舌面口腔黏膜均呈破爛之狀,喘息上氣,咳嗽咯滿口白痰,清而稀薄,發即自汗淋漓,盜汗。喉頭恒有灼熱感。曾被診斷為胃下垂,居恒胃部充滿瓦斯、壓重膨滿、胃內停水,漠漠有聲,因此食慾極度不振,且嗜極冷或極熱者。頭眩、腰痛、身體沉重感。尿多而頻數,大便常秘,每十餘日始一行,硬而且少。症狀可謂複雜至極,唯一可資決策者為其陰虛症。以小青龍湯為主劑,再從胃寒著眼,先以小青龍湯人參湯合方試之,以觀其變。反而尿利減少,浮腫更甚。第2~8日用小青龍湯合半夏厚朴湯,兼用理中丸。第四日時自然下水泄便,各症狀略有好轉。之後再加附子,連服20餘日,症狀趨向痊癒。之後二個月中,曾轉換大建中湯一次,苓甘薑味辛夏仁湯加黨參白朮二次,終歸於全治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2)胃下垂頭痛眩暈:四十餘歲楊姓主婦,平素身體虛弱,一見便知是陰虛證的體質;即身材高而瘦削,蒼白貧血,手足易寒冷,久患胃下垂症。自覺症狀為胃部常膨滿、鈍痛,動輒下痢水狀便,居垣口內冷淡,嗜熱飲。此外則頭重、眩暈、耳鳴。投以人參湯二劑,僅得小康,乃罷藥。不久復劇,再用原方依然小差。又罷藥。如是,反覆年餘沒有滿意的成績。四十七年十二月三十日突然舊病增惡,此次除舊有宿疾之外更兼腹中雷鳴、下痢完穀、頭痛體疼(有沒有惡寒發熱忘記),投以桂枝人參湯二劑,胃症狀及下痢皆癒。然翌日眩暈更甚,為從前所未有之嚴重。而且全身及手足皆顫抖不已,此時筆者認為真武湯證已具,乃以真武湯二劑與之。二劑後再來則眩暈盡除,此後續服十餘劑,不僅眩暈不再發,則胃下垂亦痊癒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3)一兒,生四月無乳,請一乳母哺之。某夜大啼甚劇,一醫診為腹痛,用理中湯不效,另醫稱傷食,用益黃散,亦不效,且夜更啼哭。急請予視之,見患兒面多赤,心煩之證也,若腹痛應面多青,傷食則面多㿠白,遂用導赤散加麥冬,燈芯進一服。次早往問,得知不復啼,病果退矣。《幼科發揮》明 萬密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