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芩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72條:「太陽與少陽合病,自下利者,與黃芩湯;若嘔者,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33條:「傷寒脈遲,六七日,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,脈遲為寒,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,腹中應冷,當不能食,今反能食,此名除中,必死。」
組成[編輯]
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,炙 大棗十二枚,擘
右四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再、夜一服。
加減[編輯]
加半夏,生薑,為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。
去黃芩,大棗,為芍藥甘草湯。
去黃芩,加生薑,桂枝,即桂枝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藥徵》
心下痞,腹強急而下利者,此湯主之。
《方極》
治下利,腹拘急,心下痞者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治痢疾,發熱腹痛,心下痞,裏急後重,便膿血者,加大黃。若嘔者,加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中加大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