豬苓湯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出處[編輯]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23條:「若脈浮,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24條:「陽明病,汗出多而渴者,不可與豬苓湯,以汗多胃中燥,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19條:「少陰病,下利,六七日,欬而嘔渴,心煩不得眠者,豬苓湯主之。」

《金匱要略》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第17條:「夫諸病在臟欲攻之,當隨其所得而攻之,如渴者與豬苓湯。餘皆仿此。」

《金匱要略》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並治第十三第13條:「脈浮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」

組成[編輯]

藥物 份量
豬苓(去皮) 一兩
茯苓 一兩
澤瀉 一兩
阿膠 一兩
滑石(碎) 一兩

豬苓(去皮) 茯苓 阿膠 滑石 澤瀉(各一兩)

上五味,以水四升,先煮四味,取二升,去滓,納膠烊消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
加減[編輯]

去阿膠,滑石,澤瀉,加白朮,即豬苓散

主治[編輯]

《方極》

治小便不利,或淋瀝,渴欲飲水者。當有便膿血證。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治淋疾,點滴不通,陰頭腫痛,少腹膨脹為痛者。若莖中痛,膿血出者,兼用滑石礬甘散

妊娠七八月以後,有牝戶焮熱腫痛,不能臥起,小便淋瀝者,以三棱針輕輕刺腫處,放出淤水,而後用此方,腫痛立消,小便快利。若一身悉腫,發前證者,宜越婢加朮湯

醫案[編輯]

1) 陳姓士人,初得病,身熱,脈浮,自汗。醫者麻黃湯汗之,發熱愈甚,夜間不得眠,頭重,煩悶,悸悸然,中風證強責汗之過也。仲景云太陽病,發汗後,大汗出,胃中乾燥,不得眠,其人欲得飲水者,少少與之,令胃氣和則愈。予先與豬苓湯,次投之以當歸,地黃,麥門冬,芍藥,烏梅之類為湯飲之,不汗而愈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
2)結核性腦膜炎:男,14歲,平素雖非特別強健但很少生病。某日放牧田畝,突然發熱惡寒、嘔吐、頭痛欲裂,項背強急、身體疼痛。經小兒科治療2~3日,症狀反劇,乃轉內科,二日內昏厥數次,以至大渴引飲、譫言妄語、宣告為結核性腦膜炎。患者意識已經渾濁、唯以雙手捧額呻吟、兩目緊閉、發熱已過40度以上。脈浮緊、 無汗、體疼、項背直、腹痛拒按而未至堅滿、頭痛欲裂、嘔吐不止、口苦大渴、大便秘結、尿利減少而如血(以上為其母口述),予葛根加半夏湯白虎湯。是夜嘔吐止,口渴稍減,熱退至38.5度。翌日向曉復發輕度嘔吐一次,原方再服。午後熱退至36.8度,口渴、嘔吐盡除,唯大便仍不通。雙目仍緊閉,呻吟不已。是夜轉用大柴胡湯桃仁承氣湯去芒硝,猶未服藥,復起痙攣而陷入昏睡狀態,據云當時夜深請不到醫生,延至甦醒乃服此方,少停大便暢通,病去大半。第三日原方,漸復常態。第四至六日仍用原方唯漸次減少大黃,第七日體溫恢復正常,而痛已盡去。第八日因微渴、尿利減少,轉用豬苓湯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
2)腎石症(膽石症):男,38歲,體格高大而弱壯,肌肉結實,膚色赤褐,屬於勞動筋肉型,四年來腎石症,經常由西醫內科診治,均得小康而已。此次再發,治療不能止痛。腹膨滿堅實,痛不可觸近,所謂「繞臍痛」。沿兩季脅迄腹部疼痛,尤其右季脅更甚。口苦咽乾、大渴引飲、嘔吐、背微惡寒、大便秘結、小便淋瀝赤澀。前夜小便中排出二、三石塊如半粒米大,病者呻吟不已。家屬問病名,我診斷為膽石症,前二醫生皆診斷為腎石症,因而不以為然。脈沉實有力,舌苔乾燥微黃。三劑大柴胡湯三黃瀉心湯, 二劑後大便暢通而病盡除,是夜熟睡。明日再服一劑,之後未再復發。多年後,其太太以尿血、不眠,以豬苓湯十餘帖治癒之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