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半夏湯
出處[編輯]
《金匱要略》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第28條:「嘔家本渴,渴者為欲解,今反不渴,心下有支飲故也,小半夏湯主之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第20條:「黃疸病,小便色不變,欲自利,腹滿而喘,不可除熱,熱除必噦。噦者,小半夏湯主之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第12條:「諸嘔吐,穀不得下者,小半夏湯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半夏(一升)生薑(半斤)
上二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一升半,分溫再服。
加減[編輯]
以生薑汁代生薑,先煎半夏,即生薑半夏湯。
加茯苓,為小半夏加茯苓湯。
去生薑,加人參,白蜜,為大半夏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吐而不渴者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諸病嘔吐甚,或病人惡湯藥,嘔吐惡心,不能服對證方者,皆宜兼用此方。
此方嘔吐主藥也。若嘔吐而渴,飲而復嘔吐,嘔渴俱甚者,非此方之主治也。可兼用小半夏加茯苓湯,五苓散,茯苓澤瀉湯。
此方能治噦,然傷寒大熱,譫語煩躁,腹滿便閉諸證未退者,當治其主證,主證治,噦自止。若噦甚者,兼用亦好。
《朱木通醫案》
半夏與生薑配合,如小半夏湯、生薑半夏湯之類,雖為鎮吐之聖劑,與有其適應分劑,並非一切嘔吐皆通用此方。小半夏加茯苓湯出金匱痰飲,基本方雖為小半夏湯,但小半夏湯不加茯苓者臨床應用機會甚少。推其藥理,大概是以茯苓之導水作用,與半夏生薑協力,使痰飲(水毒)由小便排出而嘔吐自癒之法也。據龍野一雄氏之學說,小半夏加茯苓湯之嘔吐,是由於胃液分泌過剩,此說法我頗佩服。金匱原文:「卒嘔吐,心下痞,膈間有水眩悸者,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」小半夏湯條文;「嘔家本渴,渴者為欲解,今反不渴,心下有支飲故也。」。小半夏湯與小半夏加茯苓湯,僅僅利水之茯苓之差。生薑半夏湯(金匱嘔吐),與小半夏湯同藥異名,此方異於小半夏湯者先煎半夏,以生薑汁合半夏之煎液再煎,如是生薑之辛溫作用自然強於小半夏湯,適應症之嘔吐也是較之小半夏湯為烈。這可見於生薑半夏湯之條文:「病人胸中似喘不喘,似嘔不嘔,似噦不噦。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」。
醫案[編輯]
1)所謂腦貧血症與苓桂朮甘湯:患者無寒熱,但覺眩暈頭重,甚至外界迴轉,昇降感,同時併發惡心嘔吐,至於坐位或臥不敢轉換者,依照現代醫學診斷之,泰半以上所下的病名都為腦貧血症。當然腦貧血也有上述之複合症侯,但腦貧血是全身貧血的一症候,所以其眩暈並非突然發作者。而且患者由外觀可以望見其貧血外貌,斷非一朝一夕即發作此症。即從治療而言,也非短時日所能補其嚴重之貧血也。我對上述症狀─尤其以眩暈為主訴者,大都著眼於水毒,亦即痰飲 。以下二例為最近比較稱心之成績。年齡性別 女,43歲。平素無著病,唯偶爾感冒即發痰咳,或輕度浮腫,大抵二三劑小青龍湯便霍然。常時身體頗健。1962年8月20日中午,突然感覺頭重眩暈,於是放下工作就床斜臥,隨即外界迴轉,身體如昇降之感,兩眼不敢舒放,此時心胸中迫逼,欲吐不能吐。患者無寒熱,亦無特別病象,脈亦正常有力。用苓桂朮甘湯合小半夏湯,一帖即能起床工作,二帖痊癒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