茯苓澤瀉湯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出處[編輯]

《金匱要略》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第18條:「胃反,吐而渴欲飲水者,茯苓澤瀉湯主之。」

組成[編輯]

茯苓(半升)澤瀉(四兩)甘草(二兩)桂枝(二兩)白朮(三兩)生薑(四兩)
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納澤瀉,再煮取二升半,溫服八合,日三服。

加減[編輯]

去甘草,生薑,加豬苓,即五苓散

去澤瀉,生薑,即苓桂朮甘湯

主治[編輯]

《外台》

治消渴脈絕,胃反吐食之者,有小麥一升。

《方極》

治心下悸,小便不利,上衝,及嘔吐,渴欲飲水者。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胃反,固難治之證,非此方所能治也。斯方特治其吐後,渴欲飲水,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耳。大抵患胃反者,歉以心下或臍上有癥結,而壓迫胃腑,或大筋挾臍而亘於上下,妨礙胃腑消化之機也,故非削平癥結,決不得全治也。間有癥結潛伏,難診得者,又有因蛔蟲者,宜審其腹狀而處方無誤矣。胃反,唐以降稱反胃,又作飜胃,作翻胃,反、飜、翻同。

醫案[編輯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