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半夏加茯苓湯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出處[編輯]

《金匱要略》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第30條:「卒嘔吐,心下痞,膈間有水,眩悸者,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」

《金匱要略》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第41條:「先渴後嘔,為水停心下,此屬飲家,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」

組成[編輯]

半夏(一升)生薑(半斤)茯苓(三兩一法四兩)

上三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一升五合,分溫再服。

加減[編輯]

去茯苓,即小半夏湯

加陳皮,甘草,烏梅,為二陳湯

主治[編輯]

《方極》

小半夏湯證而眩悸者。

醫案[編輯]

1)常習性嘔吐頭眩:女,5歲,平素無特病,唯屢屢發作嘔吐、頭眩。發作時則號泣而不能食。如是凡數月間,休作有時。患兒嘔吐頗為激烈,兩眼緊閉頻數頭眩有如頭在旋轉。此外尿利稍減、不渴、大便正常。用五苓散,服完完全無稍差。重新考慮,從嘔吐之情形及不渴等點著眼,轉用小半夏加茯苓湯。連日不能鎮吐之病,竟然一服小半夏加茯苓湯一口即止。一劑盡後頭眩亦霍然痊癒,連服三劑,之後未曾再發。半夏與生薑配合,如小半夏湯生薑半夏湯之類,雖為鎮吐之聖劑,與有其適應分劑,並非一切嘔吐皆通用此方。小半夏加茯苓湯出金匱痰飲,基本方雖為小半夏湯,但小半夏湯不加茯苓者臨床應用機會甚少。推其藥理,大概是以茯苓之導水作用,與半夏生薑協力,使痰飲(水毒)由小便排出而嘔吐自癒之法也。據龍野一雄氏之學說,小半夏加茯苓湯之嘔吐,是由於胃液分泌過剩,此說法我頗佩服。金匱原文:「卒嘔吐,心下痞,膈間有水眩悸者,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」小半夏湯條文;「嘔家本渴,渴者為欲解,今反不渴,心下有支飲故也。」。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,僅僅利水之茯苓之差。生薑半夏湯(金匱嘔吐),與小半夏湯同藥異名,此方異於小半夏湯者先煎半夏,以生薑汁合半夏之煎液再煎,如是生薑之辛溫作用自然強於小半夏湯,適應症之嘔吐也是較之小半夏湯為烈。這可見於生薑半夏湯之條文:「病人胸中似喘不喘,似嘔不嘔,似噦不噦。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」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
誤治醫案[編輯]

1)女,25歲,妊娠已八個月。體格頗弱。某日忽然全身倦怠,繼而嘔吐,乃就西醫診治。二日後嘔吐更劇,點滴不能容。嘔吐猛烈、頭痛眩暈。以為是普通妊娠惡阻,小半夏加茯苓湯與之。藥入口皆吐出,一點不能留。體格弱,顏面色不佳,手足逆冷,脈沉微。舌一片血紅、無苔,略見乾燥。 胃內停水著明,自云頭不甚痛唯眩暈之甚,起坐雖嘔吐稍減但眩暈難堪。小便清利,三四日不大便。心悸嘔吐時更甚,此外時時肢節疼痛。予吳茱萸湯,一劑霍然。翌日可進稀粥。仍口苦咽乾、大便難,轉用小柴胡湯兼服脾約丸。共服七劑,諸病盡除。與「陽明寒嘔」頗近。「食穀欲嘔,屬陽明也,吳茱萸湯主之。」 「內經云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。」「吳茱生薑苦辛溫胃,人參大棗甘以緩脾。」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