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茱萸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43條 :「食穀欲嘔,屬陽明也,吳茱萸湯主之;得湯反劇者,屬上焦也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09條 :「少陰病,吐利,手足逆冷,煩躁欲死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78條 :「乾嘔,吐涎沫,頭痛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第8條:「嘔而胸滿者,茱萸湯主之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第9條:「乾嘔,吐涎沫,頭痛者,茱萸湯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吳茱萸湯方
吳茱萸一升,洗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,切 大棗十二枚,擘
右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《金匱要略》茱萸湯方
吳茱萸(一升)人參(三兩)生薑(六兩)大棗(十二枚)
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加減[編輯]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嘔而胸滿,心下痞硬者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噦逆有宜此方者。《外台》曰:療食訖醋咽多噫。
霍亂,不吐不上,心腹劇痛欲死者,先用備急圓或紫圓,繼投此方,則無不吐者,吐則無不下者,已得快吐下,則苦楚脫然除,其效至速,不可不知。
得湯反劇者,益與此方,則嘔氣自止。但一帖藥,二三次服之為佳。此非從來注家唯執字句為解者所能知也,學者宜親驗自得焉。
吐利,手足厥冷,煩躁欲死者,與四逆湯證相似而不同。四逆湯,主下利厥冷,此方主嘔吐煩躁,是其別也。又治腳氣衝心,煩憒,嘔逆,悶亂者。
方論[編輯]
《漢方診療三十年・221》大塚敬節
吳茱萸湯證中有一種煩躁的症狀,脈多為沉遲,但有時也可可見到浮象。吳茱萸湯證有心窩部痞塞,膨滿,嘔吐等症狀,有時與小柴胡湯,大柴胡湯,半夏瀉心湯,五苓散,茵陳蒿湯等證混淆,特別是與五苓散證的鑒別很重要。吳茱萸湯是一種很難喝的藥,但如果與證相合,也就不是那麼難以下咽了。
醫案[編輯]
1)有人病傷寒數日,自汗,咽喉腫痛,上吐下利,醫作伏氣。予診之曰:「此證可疑,似是之非,乃少陰也。」其脈三部俱緊,安得謂之伏氣,伏氣脈必浮弱,謂非時寒冷,著人肌膚,咽痛先痛,次下利者是也。近雖有寒冷不時,然當以脈證為主。若誤用藥,其斃可待。予先以吳茱萸湯救之,次調之以諸藥而愈。」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2)女,42歲,平素十分強健,很少生病。一日向晚時,忽覺頭眩甚劇,同時嘔氣頻催。來診時晚上九點,以手捧頭,雙目緊閉,自云外界迴轉、背微惡寒、手足逆冷、脈沉微而遲。予真武湯。翌日往診,嘔吐之聲鳴鳴然,蓋服藥後,不但無少差,反而頭痛更劇、嘔吐更甚、心胸壓重、呼吸促逼。改投以吳茱萸湯。上午盡一劑嘔吐止,下午再一劑則頭痛若遺。續服苓桂朮甘湯二劑,諸症霍然。初以「頭眩」為主症,用真武湯失敗。翌日以「乾嘔吐涎沫」為主證, 用吳茱萸湯乃收大效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3)女,30+歲,體質雖肥胖然稟賦薄弱,平生以喘息症及胃下垂而長年服藥。平生不敢飲冷物,蓋容易泄瀉胃病。某日又起頭痛胃痛,經西醫注射服藥二日症狀反劇,不得已服頭痛散,豈知藥入口不久即起嘔吐,餘症更劇。顏面蒼白微腫,手足厥冷、脈沉弱而遲、舌赤滑、頭痛欲裂、乾嘔吐涎沫而不渴、 胃部膨滿灼熱感、下痢傾向(平素便秘)、煩躁不安。吳茱萸湯一劑,諸病若失。翌日進生牛奶一瓶、稀粥一小碗,原方續服一劑,諸症霍然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4)女,25歲,妊娠已八個月。體格頗弱。某日忽然全身倦怠,繼而嘔吐,乃就西醫診治。二日後嘔吐更劇,點滴不能容。嘔吐猛烈、頭痛眩暈。以為是普通妊娠惡阻,小半夏加茯苓湯與之。藥入口皆吐出,一點不能留。體格弱,顏面色不佳,手足逆冷,脈沉微。舌一片血紅、無苔,略見乾燥。 胃內停水著明,自云頭不甚痛唯眩暈之甚,起坐雖嘔吐稍減但眩暈難堪。小便清利,三四日不大便。心悸嘔吐時更甚,此外時時肢節疼痛。予吳茱萸湯,一劑霍然。翌日可進稀粥。仍口苦咽乾、大便難,轉用小柴胡湯兼服脾約丸。共服七劑,諸病盡除。與「陽明寒嘔」頗近。「食穀欲嘔,屬陽明也,吳茱萸湯主之。」 「內經云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。」「吳茱生薑苦辛溫胃,人參大棗甘以緩脾。」《朱木通醫案》
5)女,30歲。雖非特別強健,但頗少生病。前一日夕時,忽感頭重頭眩,於是就床橫臥,繼即兩眼發花,全身如在空中迴旋,其次則嘔吐酸水、胸滿、口苦。一夜不敢遷移臥位。脈緊弦,除上述症狀外無他病。用吳茱萸湯。一帖嘔吐止,眩暈減大半。再服一帖病大減。二日後以胸滿口苦為目標,轉用小柴胡湯一帖,胸協苦滿除。再轉苓桂朮甘湯三帖各症俱除。眩暈症以中醫言之多屬於痰,換以現代語即為水分代謝失常。所以運用療法者最合適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6)定時癲眩嘔吐:女,54歲。平素體質清瘦虛弱。屢因感冒而起痰喘咳嗽上氣。二年前以此病症來求診,投以小青龍湯單方,或加厚朴杏仁即癒。每發此症大多服小青龍湯可於二三日間收效。近半年已少發病。三日前迄今每於午飯後即起頭痛眩暈,外界迴轉、繼則嘔吐,吐涎沫。如是雖雙眼緊閉,亦無稍差,吐水後連續眩暈至下午四五時左右始漸漸自然消逝。翌日準時照常發作準時消退,迄今已三日。至於發作中之痛苦則為心胸部苦悶、呼吸困逼。此外症狀即為口內冷淡、嗜熱飲、便秘、多尿。身瘦體弱、手足厥冷、脈沉而遲、虛寒證著明。用溫熱性驅水劑之吳茱萸湯(便秘預定暫留待明日解決),一劑嘔吐停而頭仍甚眩。因忙年事未繼續服藥,然十餘日後頭眩嘔吐俱已消失若遺。擬用吳茱萸湯或小半夏湯加茯苓。經考慮後,以此患者顯著虛寒證而且多尿,當不合小半夏湯。故以手足厥冷及脈沉遲為目標,投溫熱性驅水劑之吳茱萸湯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7)有偏頭痛病史的胃弛緩症患者:患者為四十五歲男性,膚色黑,消瘦型體格。過去曾患有中心性視網膜炎,腎炎,闌尾炎等疾病。初診是1958年7月1日。主訴為約一周發作一次的偏頭痛,自數年前胃部不適以來一直持續存在。頭痛總是發生在右側,發作時食欲減退,惡心,但不嘔吐,並且也不是疼得抬不起頭來的劇烈疼痛。大便一天一次。脈略沉,血壓120/80mmHg。腹診:胃部有振水音,腹壁無彈力。此時可以選擇的方劑有五苓散,半夏白朮天麻湯,川芎茶調散,吳茱萸湯等。如果使用五苓散,必須有口渴和小便不利,但該患者無此症狀。川芎茶調散作為治療頭痛的方劑是有名的,但我曾用於胃弱的病人遭失敗,所以覺得對該患者也不適宜。吳茱萸湯所適用的偏頭痛屬於疼痛劇烈而煩躁伴嚴重嘔吐者,但該患者頭痛較輕,也無煩躁和嘔吐,也先置於一旁。因該患者平素胃弱,胃部有振水音而頭痛,便以此為指徵,投予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療。服藥一周兩周,未見明顯變化,服藥三周後,訴惡心和食欲不振,並且胸脘痞悶,噯氣,有時口中出現如水樣唾液。但因似乎頭痛減輕,便又給予上方一周量,但服藥過程中又出現了頭痛,惡寒。於是,改投吳茱萸湯,吳茱萸一日用量為1克。這次效果顯著,僅服用一天,胸脘已覺通暢,食欲增加,身心感覺輕鬆,頭痛全部消除了。繼續投予吳茱萸湯,治療三周後痊癒。我想一開始就應該給予吳茱萸湯。半夏白朮天麻湯的頭痛和吳茱萸湯的頭痛鑒別並非易事。《漢方診療三十年・220》大塚敬節
8)伴有嘔吐的頭痛:38歲婦人,昨天早上感覺有些感冒,傍晚時出現劇烈頭痛,並伴有嘔吐,未進飲食,仍嘔吐出苦水。脈浮細,微熱,手足冷,因頭痛而不欲睜眼,頭部置冰袋時反而感覺症狀加重,心下有膨滿感。投於吳茱萸湯治療,僅服藥一次,頭痛即愈,嘔吐也停止了。後來該患者患感冒兩次,也出現同樣症狀,投予吳茱萸湯後迅速痊癒。《漢方診療三十年・221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