茯苓甘草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73條:「傷寒汗出而渴者,五苓散主之;不渴者,茯苓甘草湯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,去皮 甘草一兩,炙 生薑三兩,切
右四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
加減[編輯]
去生薑,加白朮,為苓桂朮甘湯。
去生薑,加大棗,為苓桂草棗湯。
去生薑,加五味子,為苓桂味草湯。
去甘草,生薑,加白朮,豬苓,澤瀉,為五苓散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心下悸,上衝而嘔者。
方論[編輯]
《類聚方廣義》
傷寒汗出章,似脫發熱,脈浮數,小便不利等證。此方多用生薑,則不渴上亦似脫「嘔而」二字。特汗出者,豈可用此方乎?其有錯脫也,明矣。
類比[編輯]
《中醫人生》P.554
悸動在心下,或胸中,並伴有頭眩,苓桂朮甘湯。
悸動在胃脘,並伴有噁心嘔吐,茯苓甘草湯。
悸動在臍下,並欲做奔豚,苓桂草棗湯。
醫案[編輯]
1)1933年,矢數有道頭汗出如雨,四肢冰冷,高熱39度不退,脈數每分數120,口不渴。一小時前接受皮下注射時,發現藥液未能吸收,且高高隆起,晨起至今未見小便及強烈心悸。大塚敬節診斷為非附子證,而是苓桂類方證。投以茯苓甘草湯一劑。半小時後,流汗不止症狀消失,皮下注射液亦被完全吸收。傍晚到夜晚之間,排出大量小便而治愈。 《中醫生人P.556》 (來源待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