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梅丸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出處[編輯]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38條:「傷寒,脈微而厥,至七八日,膚冷,其人躁無暫安時者,此為藏厥,非蛔厥也。蛔厥者,其人當吐蛔,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,此為藏寒。蛔上入其膈故煩,須臾復止,得食而嘔,又煩者,蛔聞食臭出,其人常自吐蛔。蛔厥者,烏梅丸主之。又主久利。」

《金匱要略》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第十九第8條:「蛔厥者,烏梅丸主之。」

組成[編輯]

《傷寒論》

烏梅(三百個)細辛(六兩)乾薑(十兩)黃連(一斤)當歸(四兩)附子(六兩,炮)川椒(四兩,去汗)桂枝(六兩)人參 黃柏(各六兩)

上十味,異搗篩,合治之,以苦酒漬烏梅一宿,去核,蒸之五升米下,飯熟搗成泥,和藥令相得,納臼中,與蜜杵二千下,丸如梧子大。先食飲服十丸,日三服,稍加至二十丸,禁生、冷、滑、臭等食。

《金匱要略》

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十六兩 附子六兩,炮,去皮 當歸四兩 黃檗六兩 桂枝六兩,去皮 人參六兩 蜀椒四兩,出汗

右十味,異搗篩,合治之,以苦酒漬烏梅一宿,去核,蒸之五斗米下,飯熟搗成泥,和藥令相得,內臼中,與蜜,杵二千下,丸如梧桐子大。先食飲服十丸,日三服,稍加至二十九。禁生冷、滑物、臭食等。

加減[編輯]

主治[編輯]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胃反,噤口痢,間有宜此方者。噤口痢,生薑汁湯送下為佳。

凡丸散,制造經久,功力自薄,難為用。如此方,宜取藥量十分之一,蜜丸,貯蓄。

《朱木通醫案》

有排出蟯蟲的記錄。

醫案[編輯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