茯苓杏仁甘草湯
出處[編輯]
《金匱要略》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第6條:「胸痹,胸中氣塞、短氣,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,橘枳薑湯亦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茯苓(三兩)杏仁(五十個)甘草(一兩)
上三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,不瘥更服。
加減[編輯]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悸而胸中痹者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胸痹,胸中氣塞,短氣,心下悸而喘者,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。胸痹,胸中痞滿,嘔噦者,橘皮枳實生薑湯主之。此條本胸痹輕證也,宜茯苓杏仁甘草湯。
嬰兒喘咳,吐乳食,虛里跳動,小便不利,腹無他異者,此方加半夏,有效。
醫案[編輯]
1)重症心悸亢進自汗淋漓:男,5歲。平素雖非十分強壯,然很少生病。但生成頸部靜脈怒張顯現,多少有腺質型。初春以來屢屢盜汗自汗,繼而心悸亢進,初時發作間隔尚疏、程度尚輕,故未加以注意。四月以後症狀愈劇,發作次數漸繁,大抵每夜一發,或二三夜一發,發作多在深夜或睡眠中。發作時心悸亢進之甚,顫動至胸部之襟領亦為之振振搖。此時自汗淋漓、喘息苦悶、呼吸困難,一二小時後自然漸漸緩解而自癒。如是漸次嚴重,始於五月就醫。用茯苓杏仁甘草湯,是夜不發作,於是連續服用七八日。七八日皆無事通過,乃停藥。截至草此文時已二個月未有發作。按上述之症候群,若檢查現行內科成書非「發作性心臟頻搏症」, 則屬「心臟有喘息」也。此二症依現代醫學皆屬循環器疾患。但中醫學則須從症候群著眼,筆者運用金匱「胸痺、胸中氣塞、短氣、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。」(胸痺心痛短氣病)筆者運用此方尚屬首次,亦可謂屬於試探性,不期其功效竟如此之大。之所以運用此方,一動機當歸功於龍野一雄氏之《漢方入門講座》。中文的《金匱》條文,反讓日本人運用自如,想來實在慚愧。又與此症同一系統之「特發性發作性心臟頻搏症」,症候群與此症略同。據《漢方診療實際》載:荒木性次醫學士曾以麻杏石甘湯一帖全治之,以後不再發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