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引湯
名稱[編輯]
出處[編輯]
《金匱要略》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第3條:「寸口脈遲而緩,遲則為寒,緩則為虛。榮緩則為亡血,衛緩則為中風。 邪氣中經,則身癢而癮疹;心氣不足,邪氣入中,則胸滿而短氣。。」下之附方。
組成[編輯]
大黃 乾薑 龍骨(各四兩) 桂枝(三兩) 甘草 牡蠣(各二兩)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(各六兩)
上十二味,杵,粗篩,以韋囊盛之。取三指撮,井花水三升,煮三沸,溫服一升。
加減[編輯]
衍化: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建瓴湯(竊師風引湯之義也)。
主治[編輯]
《金匱要略》:除熱癱癇。治大人風引,少小驚癇,日數十發,醫所不療,除熱方。
巢氏云︰腳氣宜風引湯。
《金匱要略校注》今 何任:風痰內蘊,略偏熱之癎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