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棗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52條:「太陽中風,下利,嘔逆,表解者,乃可攻之。其人漐漐汗出,發作有時,頭痛,心下痞鞕滿,引脇下痛,乾嘔,短氣,汗出不惡寒者,此表解裏未和也,十棗湯主之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第22條:「病懸飲者,十棗湯主之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第32條:「咳家其脈弦,為有水,十棗湯主之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第33條:「夫有支飲家,咳煩,胸中痛者,不卒死,至一百日或一歲,宜十棗湯。」
組成[編輯]
《傷寒論》
芫花(熬) 甘遂 大戟
右三味,等分,各別搗為散,以水一升半,先煮大棗肥者十枚,取八合,去滓,內藥末。強人服一錢匕,羸人服半錢。溫服之,平旦服。若下後病不除者,明日更服加半錢,得快下利後,糜粥自養。
《金匱要略》
芫花(熬) 甘遂 大戟(各等分)
上三味,搗篩,以水一升五合,先煮肥大棗十枚,取八合,去滓,納藥末,強人服一錢匕,羸人服半錢,平旦溫服之,不下者,明日更加半錢,得快之後,糜粥自養。
加減[編輯]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病在胸腹,掣痛者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此方,《外台》名朱雀湯,療久病癖飲停痰不消,在胸膈上,液液,時頭痛若攣,眼睛,身體,手足十指甲盡黃。又治脇下支滿,飲輒引脇下痛。
治支飲咳嗽,胸脇掣痛,及肩背,手腳走痛者。
痛風,肢體走注,走足微腫者,與甘草附子湯,兼用此方。有犄角之功,為丸用亦佳。
太陽中風,下利,嘔逆云式,是素有宿飲之人,間有若證,用此方,其效如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