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出處[編輯]

傷寒論》宋本第28條:「服桂枝湯,或下之,仍頭項強痛,翕翕發熱,無汗,心下滿微痛,小便不利者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。」

組成[編輯]

藥物 份量
芍藥 三兩
甘草(炙) 二兩
生薑(切) 三兩
大棗(擘) 十二枚
白朮 三兩
茯苓 三兩

芍藥(三兩) 甘草(炙,二兩) 生姜(切) 白術 茯苓(各三兩) 大棗(擘,十二枚)

上六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小便利則愈。

加減[編輯]

去白朮,茯苓,加桂枝,即為桂枝湯

去甘草,大棗,加炮附子,即為真武湯

若不去桂,即桂枝加苓朮湯

主治[編輯]

《方極》

治桂枝湯證而悸,小便不利,不上衝者。

方論[編輯]

《傷寒貫珠集》

頭項強痛,翕翕發熱,無汗,邪在表也。心下滿微痛,飲在裏也。此表間之間,與心下之飲,相得不解,是以發之而不從表出,奪之而不從下出也。夫表邪挾飲者,不可攻表,必治其飲而後表可解。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芍,則不欲散邪於表,而但逐飲於裏。飲去則不特滿痛除,而表邪無附,亦自解矣。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「去桂」二字可疑矣。…其所去加,皆不過臣佐藥品…今外證未罷,無汗,小便不利,則心下滿,微痛為停飲也。加茯苓,白朮以利小便,行留飲也。

醫案[編輯]

1)陳修園在清‧嘉慶戊辰年間,曾治吏部謝芝田先生令親的病。症狀是頭項強痛,身體不適,心下發滿。問其小便則稱不利,曾吃過發汗解表藥,但並不出汗。反增加了煩熱。切其脈洪數。陳疑此證頗似太陽,陽明兩經合病。然諦思良久,始恍然而悟,知此病前在太陽無形之氣分,今在太陽有形之水分。治法,但使有形之太陽小便一利,使水邪去而氣達,則外證自解,而所有諸證亦可痊癒。乃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,服一劑而瘥。《劉渡舟論傷寒‧學習中醫的點滴體會‧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的爭議》

22)我校(北京中醫藥大學)已故老中醫陳慎吾,生前曾治一低熱不退的患者,經他人多方治療,而終鮮實效。切其脈弦,視其舌水,問其小便則稱不利。陳老辨此證為水邪內蓄,外鬱陽氣,不得宣達的發熱證,與《傷寒論》28條的意義基本相同。乃疏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,三劑小便暢利,發熱隨之而愈。《劉渡舟論傷寒‧學習中醫的點滴體會‧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的爭議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