梔子豉湯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出處[編輯]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76條:「發汗後,水藥不得入口,爲逆;若更發汗,必吐下不止。發汗吐下後,虛煩不得眠,若劇者,必反復顛倒,心中懊憹,梔子豉湯主之。若少氣者,梔子甘草豉湯主之;若嘔者,梔子生薑豉湯主之。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77條:「發汗,若下之,而煩熱,胸中窒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78條:「傷寒五六日,大下之後,身熱不去,心中結痛者,未欲解也,梔子豉湯主之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81條:「凡用梔子湯,病人舊微溏者,不可與服之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21條:「陽明病,脈浮而緊,咽燥,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,不惡寒,反惡熱,身重。若發汗則躁,心憒憒,反譫語,若加溫針,必怵惕,煩躁不得眠。若下之,則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心中懊憹,舌上胎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28條:「陽明病,下之,其外有熱,手足溫,不結胸,心中懊憹,飢不能食,但頭汗出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75條:「下利後,更煩,按之心下濡者,為虛煩也,宜梔子豉湯。」

《金匱要略》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第44條:「下利後更煩,按之心下濡者,為虛煩也,梔子豉湯主之。」

組成[編輯]

梔子十四個,擘 香豉四合,綿裹

右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梔子得二升半,內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爲二服,溫進一服。得吐者,止後服。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

豆豉半兩 大梔子人七個搥破

上共用水參盞,煎至二盞。看多少服之。無時,或吐或不吐,立效。

加減[編輯]

加甘草,為梔子甘草豉湯

加生薑,為梔子生薑豉湯

加枳實,為枳實梔子豉湯

加大黃,枳實,為梔子大黃湯

去香豉,加厚朴,枳實,為梔子厚朴湯

去香豉,加大黃,黃柏,硝石,為大黃硝石湯

去香豉,加乾薑,為梔子乾薑湯

主治[編輯]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

治蓄熱在中,身熱狂躁,昏迷不食。

《方極》

治心中懊憹者。

腹證[編輯]

心下痞可以分虛實,如圖。

心下痞
梔子豉湯腹證

方論[編輯]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此方非吐劑也,故用之未嘗見吐者也。若因瞑眩而吐者,諸方皆然,不特此方也。

醫案[編輯]

1)陸奧仙台之松川世德氏,善用古方。余昔遊歷時,曾錄其治驗,成書而閱之,頗受啟發。其中有梔子豉湯治驗案數條,以世醫不知而頗奇之,錄之於後,以示同道,參考前論及圖解,以思其意。世德名進修喜三太,世德為其字。遊歷時客死於下毛足利學校。余憫其聲名煙滅,故附錄於此。

邑民金五郎妻,年二十五,下血數日,身體倦怠,心煩數熱,服藥罔效,予與本方二帖,下血減半,婦人喜而乞藥,與上方(梔子豉湯)數帖全愈。

岳母某君,因跌仆而損傷腰部,迎日下血,小腹微痛,服藥無效,余以為跌仆驚惕所致,乃進本方(梔子豉湯)數帖而痊癒。

伴藏之妻,產後下血過多,忽唇舌色白,氣陷如眠,脈搏似有若無,幾頻於死。乃作薦嗅苦酒,於本方(梔子豉湯)中加甘草與之,半時許盡服五、六帖,忽如久睡方醒,豁然病愈。

月洞老之妃,年七十餘,鼻衄過多,與諸止衄方無效,予問其狀,頗有胸煩之候,因作本方(梔子豉湯)與之,四、五日後來謝曰:服方後立止。

柳皋田長助,年八十許,一日鼻衄過多,鬱冒恍惚,乃與本方(梔子豉湯)而愈。

松川邑兵藏,便血數日,雖服藥漸愈,但身體無色,面部及兩腳浮腫,心中煩悸,頭微痛,時時嘔,寸口脈微,與本方(梔子豉湯)加生薑而愈。

某婦人,年二十五、六,,稍動作即心中悸而下血,病發則尋醫乞藥,以余不親診之,固辭不已,因附之以本方(梔子豉湯)三帖,數日後,遭一僕來告曰:服良方已全愈。

一老人冒風發寒熱,使服發表之劑,下利數行,飲食不進,疲倦怠甚,與本方(梔子豉湯),利止,食進,病愈康復如常。

上述治驗,亦皆得之以心胸之診,宜與圖解合並思之。

梔子豉湯方

山梔子六分 香豉一錢九分

上二味,以水一盞二分,先煮山梔子,取七分,去滓納香豉,煮取四分,頓服之。《腹診奇覽‧梔子豉湯》

2)丁未五月,鄉人刑原暉病傷寒,寒熱往來,心下鬱悶,舌上白滑苔。予曰:「舌上滑苔有數證,有陰陽脈緊,鼻出涕者;有臟結而不可治者,有溫瘴,丹田有熱者;有陽明,脇下堅者,此證屬陽明,宜梔子湯吐之於前,小柴胡繼於其後。」數日汗解而愈。《傷寒九十論・麻黃湯證》宋・許叔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