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薑附子湯
(已重新導向自 薑附湯)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61條:「下之後,復發汗,晝日煩躁不得眠,夜而安靜,不嘔不渴,無表證,脈沉微,身無大熱者,乾薑附子湯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《傷寒論》
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,生用,去皮,切八片
右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頓服。
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
乾薑一兩 生附子(去皮臍,細切)一枚
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滓,食前溫服。
加減[編輯]
主治[編輯]
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
治傷寒已經轉下,又曾發汗,內外俱虛,邪氣未解,表證不見,身無大熱,晝日煩燥,不得眠睡,夜即安靜,不嘔不渴,脈候沉微者。
又治暴中風冷,久積痰水,心腹冷痛,霍亂轉筋,一切虛寒,並皆治之。
《方極》
治下利,煩躁而厥者。
醫案[編輯]
1)一婦人得傷寒數日,咽乾,煩渴,脈弦細。醫者汗之,其始衄血,繼而臍中出血,醫者驚駭而遁。予曰:「少陰強汗之所致也。蓋少陰不當發汗,仲景云少陰強發汗,必動其血,未知從何道而出,或從口鼻,或從耳目,是為下厥上竭,此為難治。仲景云無治法,無藥方。」予投以薑附湯,數服,血止,後得微汗愈。
論曰:本少陰證,而誤汗之,故血妄行,自臍中出,若服以止血藥,可見其標,而不見其本,予以治少陰之本,而用薑附湯,故血止而病除。 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