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歸建中湯
(已重新導向自 內補當歸建中湯)
名稱[編輯]
內補當歸建中湯,歸芪建中湯
出處[編輯]
《金匱要略》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引《千金》
組成[編輯]
當歸(四兩)桂枝(三兩)芍藥(六兩)生薑(三兩)甘草(二兩)大棗(十二枚)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一日令盡。若大虛,加飴糖六兩,湯成納之,於火上暖令飴消。
原書加減[編輯]
若去血過多,崩傷內衄不止,加地黃六兩,阿膠二兩,合八味,湯成納阿膠,若無當歸,以川芎代之,若無生薑,以乾薑代之。
加減[編輯]
主治[編輯]
治婦人產後虛羸不足,腹中刺痛不止,吸吸少氣,或苦少腹中急,摩痛引腰背,不能食飲。產後一月,日得服四五劑為善,令人強壯宜。
醫案[編輯]
1)鄉人邱忠臣,寓毗陵薦福寺,病傷寒。予為診視,其發熱,頭疼,煩渴,脈雖浮數無力,自尺以下不至。予曰:雖麻黃證,而尺遲弱。仲景云:尺中遲者,營氣不足,血氣微少,未可發汗。予於建中湯加當歸黃芪,令飲之。翌日,病者不耐,其家曉夜督發汗藥,其言至不遜。予以鄉人隱忍之,但以建中調理而已。及六七日,尺脈方應,遂投以麻黃湯。啜第二服,狂言煩躁且悶,須臾稍定,已中汗矣。五日愈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・許叔微
2)男,9歲,體質營養普通。四日前突然右腹盲腸部疼痛,同時發熱惡寒。經西醫診為盲腸炎。體格瘦小,皮膚甲錯,瘀血著明、腹陷沒腹皮菲薄,唯盲腸部隆腫壓痛自發痛,筋性防禦著明,痛點局限於拉布氏四角形。大便硬而少、口內冷淡、不嘔不渴、 舌赤肌而滑,手足逆冷,脈細欲絕。當歸四逆加吳茱生薑六日份,諸病皆除,後轉用當歸建中湯四日養之。《朱木通醫案》